第三课 父母对儿女的管教
这是一系列的亲子课程,总题是“这孩子将来如何─美好的家庭时光,高品的亲子关系”,这一系列课程乃是为着成全父母的特别课程,盼望能建立一个高品质的亲子关系,为着成全我们的下一代、我们的儿女们,使他们成为圣别、尊贵、有价值、合乎神使用的器皿。
神性调着人性的爱
在进入这一课之前,我们先把上一课简单地复习一下。上一课讲到父母对儿女的爱,父母爱儿女是天经地义的,好像是不用教的;但事实上,我们作父母的都知道,我们虽然爱儿女,但我们的爱是非常有限的。并且,因着我们是堕落过的人,在我们天然的爱里面有堕落的成分。比如,我们的爱有自私的成分,有肉体的情欲、眼目的情欲、今生的骄傲,这些都在我们天然的爱里面,都是一些堕落消极的元素。所以上一课着重说到,我们爱儿女的爱,必须是神性调着人性的爱。
被神的爱充满
我们人有爱,但这爱好像照片、手套一样,是空洞的,不过是个器皿,需要神调进来,需要调进神的爱。为了让神调进来,我们作父母的就需要花时间,与这位是爱的神有接触,花时间让神的爱来充满我们,让神的爱借着祂的灵浇灌在我们的心里,使我们被祂的爱充满、浸透。当我们被神的爱充满的时候,我们才能用祂的爱,就是神性调着人性的爱,来爱我们的儿女。这样的爱是生命的,是属灵的,是智慧的,是为着我们儿女真实、长远的益处的。
父母先与神建立爱的关系
我们爱神的人,多多少少都有这方面的经历。其实要培养父母与儿女爱的关系,第一个要培养的,乃是父母与神之间爱的关系。当我们花时间与神接触,花时间被神的爱充满、浸透的时候,我们再来爱儿女,就不是单单凭着人性的爱,也不是凭着自己认为好的去爱儿女,乃是用神的爱、照着神的旨意去爱儿女。这是第一方面,是我们上一课特别提到的。
爱的关系需要培养
第二方面,虽然爱是天然的,是不需要教的,但事实上,这爱是需要培养的;这爱像是一颗种子,需要施肥,需要浇水,需要培植、呵护,它才能生长、长大。今天,我们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,是需要培养的。所以,我们要与儿女建立美好的时光,建立高品质的亲子关系,很重要的就是要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,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庭时光。我知道好多弟兄姊妹已经在操练了,也看到了很多好的见证;我们很受鼓励,盼望大家也受到鼓励,因而开始建立美好的家庭时光,并带进更多的见证。
建立家庭时光,培养爱的关系
家庭时光的操练真的很好,叫我们全家人都聚在一起。孩子小的时候,主要是母亲陪着孩子;但也需要父亲一同参与,至少一个礼拜一次,可以用吃晚餐的时间,特别有一个规划。家庭时光是很重要的,因为这会影响孩子往前的路,和他一生的幸福;甚至他长大了,离开家了,自己成家了,我们还要与他们有这样一个爱的关系。这个家庭时光不仅建立爱的关系,对孩子的智商、情商的发展,都是很重要的。
发展孩子的智商、情商和灵商
现在的教育不仅追求高智商,也追求高情商。今天很多人智商高,但情商不高;所以,在与人交流、控制情绪上,能力很差,功用就受到很多的限制。但我们基督徒,不仅要注重智商、情商,还要注重灵商,就是属灵的本能的发展和培养。我们要发展、培养孩子的智商、情商和灵商,叫他属灵的功用从小开始,就得着合适的开发。所以弟兄姊妹要留意,特别要关心家庭时光,要建立家庭时光。
不用电子产品陪伴孩子
现在的社会,人都很忙碌,但父母不陪孩子,谁来陪孩子呢?过去是电视机陪,现在是电脑和手机陪;但是网络及手机的危害,尤其是对小孩子的危害,实在太大了。一面,科技带给我们很多的方便;另一面,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,是没有益处的。就如新闻常常报道:孩子经常玩手机,彻夜地玩,甚至有猝死的。还有,他们拿手机上网,你不知道上了什么网站、接触了什么人事物,完全不受监管,实在太不安全了。
现在的网站五花八门,有好的网站,但坏的网站、污秽的网站一大堆;有些网站还专门教孩子自杀,就有孩子根据网上所教导的,学着怎么自杀,这是非常可怕的。所以,盼望你不要用手机、用 ipad 去陪伴你的孩子,乃是你自己陪伴你的孩子,用真人在真实的生活中陪伴自己的孩子,尽可能地建立高品质的亲子关系。
不照着自己管教孩子
今天我们来到第三课,关于父母对儿女的管教;这是一个大题目。该不该管教?该怎么管教?什么叫作管教?盼望我们能好好回答这几个问题,这很重要。当然,我要先点出来,我们若是照着希伯来书所提到的,照着我们自己认为好的来管教,其实这是不对的。因为我们自己认为好的,对孩子不一定就真的好,因为我们自己的观念很多是错误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自己的观念是跟着时代的潮流,乃是堕落、麻木、中毒的;我们的观念如果没有更新,没有照着神的观念来管教我们的孩子,那是会带来难处的。
你如何,被你管教的人也如何
我们要孩子照着我们的方法、我们的主张、我们认为好的,这样会管出什么样的孩子呢?大概就是像你这样子的孩子。如果你这个人是对的,是优秀的,是个神人,那你的孩子就真的不错;但如果你这个人是有问题的,那你管出来的孩子,就有问题了。是不是这样呢?“管教”这辞,英文是 discipline,与 disciple 很接近;disciple 是门徒的意思,就是把你所 discipline 的人变成你的 disciple(把你所管教的人变成你的门徒),变成和你一样的。所以,你这人如何,你所管教的人也就如何。
父母先受神的管教
所以,作父母的要管教儿女,自己就先要受神的管教,这样才能照着神来牧养、管教儿女,才能像以弗所书所说的:“用主的管教和警戒来养育他们”(六 4);也就是照着主来管,照着主来教,照着神来养。我们的神是怎样的一位神?我们的主是怎样的一位主?我们怎样照着神来养育呢?怎样照着主来教导、管教呢?认识神的三方面
我要点出,一讲到管教,我们要认识神的三方面:第一,我们需要认识,神是一位有旨意的神;我们所信的神不是无所谓的,乃是非常有所谓的。祂在宇宙中,在人身上有一个确定不改变的旨意;所以,我们要照着这个定旨来管教孩子。第二,我们需要认识,神是一位有规律的神;祂是有规有律的,祂自身就是规律,祂在宇宙中设置了很多的规律。所以我们的管教,乃是要孩子成为一个认识法则、能够自律的人。
第三,我们需要认识,神是一位有次序的神;整个宇宙是有次序的,是有法则的,是有次有序的,不是杂乱无章的。我们若认识神是这样的一位神,而我们的管教是照着神来管、照着神来教的时候,就会照着这三方面来管、来教我们的孩子。第一、神是一位有定旨的神;第二、神是一位有规律的神;第三、神是一位有次序的神。
神是一位有旨意的神
圣经启示,我们的神是一位有定旨、有经纶的神;神的定旨乃是要得着一个团体的人,有祂的形像和样式,并有祂的生命和性情,作祂的彰显和代表;我们对儿女的管教,乃是预备他们完成神的定旨(创一
26,二 9,弗三 8~11,启四 11)。
从整本圣经,特别是创世记一章二十六节神在创造人的时候的说话,就看见我们的神是一位有定旨、有经纶的神;祂要得着一个团体的人,外面有祂的形像和样式,里面有祂的生命和性情,来作祂团体的彰显和代表。这就是神永远的定旨。到了新约,我们就看见这个团体的人就是召会。今天,神来建造召会,就是为着这个定旨;甚至神成全、管教我们,也是为着这个定旨。所以,我们成全、管教孩子,就要把我们的孩子带到神的定旨里。
神是一位规律的神圣经又启示,创造万有的神是一位规律的神;祂制定了宇宙万有的规律,人能认识规律,并运用规律,也必须服在神所造的规律之下(传三 11,徒十七 24,罗二 14~15)。我自己是作科学研究的;科学研究的目的,就是发现宇宙中各种的规律,并掌握、运用、服从这些规律。科学家没有一个人能创造规律;宇宙中各种的规律,都是神原先造好的,摆在宇宙中,经由科学家的研究、探索,而被发现、发掘出来的。所以,科学家的科研工作,就是探索、发现自然界中各式各样的规律。
首先,神创造了物质世界和其中的规律;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充满规律,科学研究的目的,就是发现宇宙中各种的规律,并掌握、运用、服从这些规律(徒十七 24,西一 16~17)。这世界是神造的,其中的规律也是祂造的,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。比如,美国是个法治国家,制定了很详细的法条,都是经过很多的讨论、辩论、程序才制定出来的。今天自然界有那么多的规律,都是从创造之神来的;而科学研究的目的,就是发现宇宙中各种的规律,并掌握、运用、服从这些规律。这是第一种的律—— 外面自然界的律。
其次,在神所创造的人性里,有合乎神性情的道德律;为了神与人的关系,以及人与人的关系,神借着摩西颁赐了十条诫命、律例和典章,这些律法与人里面的道德律是一致的(出二十 1~二四 18,罗二
14~15)。这就是说,我们每一个人里面,天生就有一种合乎神性情的道德律。比如,你作一些合乎道德律的事,就觉得很开心;但你作一些不符合道德律的事,就会觉得很难受,里面就会受责备、受谴责。再比方,孝敬父母、尊老爱幼,都是一些合乎神性情的道德律。所以,当时以色列人一听到神所颁赐的律法,就觉得很好,因为这些律法和他们里面的道德律是一致的。到了新约,保罗在罗马书七章也说,
“因为按着里面的人,我是喜欢神的律。”(22 节)这说明,人里面有一个道德律,乃是神所造、合乎神性情的。这是第二种的律——道德律。
第三,人堕落后,罪就从一人入了世界,死就遍及众人,罪和死也成了一个律,住在人里面(罗七 20)。人活在罪和死的律之下,虽愿意立志为善,却常常行出恶来(罗五 12,七 18-25,八 2)。这就是说,人堕落犯罪之后,里面就有一种犯罪的律和死的律;也就是人会自动自发地犯罪,人有一种自动自发犯罪的本能。人犯罪是不需要教的;今天在世上,没有一个学校是教人犯罪的;但小孩子从小就会犯罪,不用教、不用学就会犯罪,因为在人里面有一个罪的律和死的律。这是第三种的律——罪与死的律。
第四,神自己经过种种过程,成为终极完成、赐生命的灵,进到相信、接受的人里面,装置在人里面,这就是生命之灵的律(罗八 2)。这生命之灵的律使我们脱离罪和死的律,也使我们认识神,并完成神的定旨。这就是说,神自己经过了种种的过程:成为肉身、在地上为人生活、死在十字架上、从死里复活,成为终极完成、赐生命的灵,进到每一个相信、接受祂的人里面,就在人里面装置了一个生命之灵的律。这是最高的律,能克服我们里面罪的律、死的律,叫我们能活出神来。这是第四种的律——生命之灵的律。
这里给我们看见,宇宙中至少有四种律:第一,自然界有许多自然律;第二,受造的人里面有一个合乎神性情的道德律;第三,人犯罪堕落之后,里面有一个罪与死的律;第四,人重生得救以后,里面有一个更高的律——生命之灵的律,可以胜过罪与死的律。就如罗马八章二节说,“因为生命之灵的律,在基督耶稣里已经释放了我,使我脱离了罪与死的律。”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,创造万有的神,乃是一位规律的神。祂要我们认识规律、服从规律,并按着规律来行事为人。因此,我们对孩子的管教也要使他们认识规律、服从规律,并服在规律之下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神是一位秩序的神
圣经进一步启示,管理宇宙万有的神是一位秩序的神;祂借着所设立的代表权柄,维持宇宙中美好的秩序(创一 1,但四 17、25)。我们的神喜欢有次有序,不喜欢混乱、无秩序,不喜欢无政府主义。我们需要认识,管理宇宙万有的神,乃是一位秩序的神(林前十四 33,40)。
首先,神所创造的宇宙是美好且有秩序的(创一 1~二 25)。你读创世记一、二章,讲到神的创造,是不是觉得神是一位有秩有序的神呢?祂是一步一步地创造万有,先是有了光,把光暗分开了,然后上下分开,接着陆地露出来,再造植物的生命、动物的生命,最后造人的生命。祂的创造是美妙且有秩有序的,祂是有秩有序的神。
其次,虽然因着天使和人的背叛所带来宇宙性崩溃的混乱,神仍然设立权柄管治人,好维持人群中的和平与安宁,让祂有时间和机会,传扬福音、拯救罪人、建造召会,以扩展祂的国(罗十三 1)。今天的宇宙虽然满了背叛、混乱的情形,但神还在这里掌权、管理,还在这里维持人类社会中的秩序,为着福音的传扬、召会的建造,以扩展祂的国。至终,神时期满足时的经纶,要将万有,无论是在诸天之上的,或是在地上的,都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(弗一 10)。圣经最后两章,启示录二十一、二十二章,给我们看见一座圣城,乃是新天新地的新耶路撒冷;其中心是神和羔羊的宝座,从这宝座流出一道生命水的河。宝座是神和羔羊的宝座,宝座上的羔羊是灯,神在羔羊这灯里发光,照耀整座圣城,并且透过城墙照射出来,列国都在城的光中行走。这是一幅万有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的美丽图画,乃是有次有序、美丽光明的。这是神在时期满足时所要成就、达到、完成的经纶,也是我们管教孩子该有的异象。
管教的两个极端
关于管教儿女有两个错误的极端。第一个极端是,认为小孩子的本性是好的,不用管教,让他自由发展就好了;认为管教孩子会伤害他。这样极端的观念是因为不认识人性,不认识人堕落的本性。这是当今社会,特别是美国社会,自由主义泛滥的一个思想、一个产物。自由主义的思想认为,人的本性是好的,让他自由发展就好了。这种说法、这种逻辑、这种理论,乃是由于不认识人堕落的本性。我们作为神的儿女,因着我们有圣经、有神的话,有神的灵,我们认识神,也认识人堕落的本性,所以我们确知这种不需要管教、任其自由发展的理论、思想与主张,乃是完全错误的。
另一个极端就是所谓的“棒下出孝子”。一提到管教,就以为是刑罚、体罚、处罚;其实管教和刑罚有很大的分别,管教并不是刑罚、体罚、处罚,管教也并不一定需要刑罚、体罚和处罚,管教乃是教育、引导。任其自由发展与刑罚、体罚,乃是两个错误的极端,都是不对的。
管教的必须
孩子为什么需要管教?或者人为什么需要管教?首先,因为人是有罪的,人都是在罪孽里生的,在母腹里就有了罪(诗五一 5)。因着人的堕落,人都是在罪孽里生的;就如大卫在他的悔罪诗,诗篇第五十一篇所说,“看哪,我是在罪孽里生的,我母亲在罪中怀了我。”(诗五一 5)换言之,小孩天生就是一个罪人;不仅生来就有罪,甚至在母腹里就有了罪。这就是罪性,乃是罪的基因。
其次,堕落之人的天性都是悖逆、背叛的(罗五 19)。因着人在母腹里就有了罪的基因,所以堕落的人,天性都是悖逆、背叛的。你看,孩子小的时候很可爱;等大一点,刚会说话,一张口就是不(No)。你要他向东,他就向西;你要他向西,他就向东。你不要觉得奇怪,你我就是这样,你我的祖祖辈辈也都是这样;因为我们是在罪孽里生的,乃是悖逆的。
所以我们要认识:第一,我们是有罪的;第二,我们是悖逆的。有罪的是指我们里面有罪的基因,自然会犯罪;悖逆的是指我们里面反叛的天性,对于别人的话,对于长者的话,对于神的话,有一种叛逆的倾向,不愿意顺服、不愿意听从。不仅你的孩子是这样,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;只不过有些孩子表现得强一些,有些孩子表现得弱一些。总之,人都是有罪的,也都是悖逆的,只是程度上有差异。所以,父母必须管教儿女,儿女必须受管教。
父母代表神管教孩子
父母在孩子面前,乃是神的代表。所以,父母管教儿女的时候,需要知道父母是代表神来管教儿女的。神对祂子民的心是爱,手续是公义。神是一位爱的神,也是一位公义的神;所以,父母代表神来管教儿女的时候,乃要像神那样,心是爱的,手续是公义的。父母给孩子的两个礼物,一个是爱,一个是管教。
这与神的所是完全吻合;父母必须爱孩子,也必须管教孩子。
父母对儿女爱之关系的建立,乃是帮助他们建立与神之间爱的关系。这很重要。父母必须借着爱儿女,来帮助儿女与神建立一个爱的关系。父母对儿女的管教,乃是帮助孩子认识神公义的法则、神圣别的性情,并认识神自己,成为神合用的器皿(来十二 10)。这太重要了;父母必须借着管教儿女,来帮助儿女认识神公义的法则、认识神圣别的性情、并认识神自己。这就是说,父母必须正确地代表神,必须按着神公义的法则、照着神圣别的性情,以及神的所是,来管教儿女。
父母需要先受管教
父母一面是神的代表,另一面自己也是堕落有罪的人,所以需要先受管教。父母不受管教,自己是野的,所带出来、所教出来的孩子,也是野的。所以,父母自己需要先受管教;受谁的管教呢?乃是受神的管教。我们要受神在环境中对我们的管教,也要受我们周围代表权柄的管教;比如,我们要接受父母的管教,要接受老板的管教,要接受老师的管教,要接受长者的管教。父母若照着自己错误的观念、堕落败坏的样子,来管教儿女,儿女就成为父母的样子(discipline, disciple)。我们要先受神的管教,才能正确地代表神,来管教儿女;因为我们自己如何,我们的儿女也就如何。我们自己里面也有背叛的天性,也是不受代表权柄管教的,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先操练、先学习受神管教、受代表权柄管教。
父母要谦卑接受神的管教,接受神借环境的管教,接受神所设立代表权柄的管教,好成为顺从的(来十二 5~12,彼前四 17)。我们自己必须先成为顺从的,才能帮助儿女也成为顺从的。就如保罗所说,等我们完全顺从之后,神就要来责罚一切的不顺从(林后十 6);这就是神的经纶,要在宇宙中得着一班顺从的人,得着一班率先归一在一个元首之下的人。我们归一在元首之下,儿女才会归一在元首之下;我们是背叛的,怎么能期待儿女顺从呢?我们自己是顺从的,就能成全、训练儿女也成为顺从的。
父母管教儿女的目的
在消极一面,抑制、限制小孩子罪性的发展,使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犯罪、少犯罪。父母因着对人性的认识,对孩子本性的认识,知道孩子是有罪性的,就要借着管教,来抑制孩子罪性的发展,以减少孩子的犯罪。其次,借着管教,使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,对付里面的悖逆、背叛,使孩子从小学习顺服(林后十 6)。这就是说,孩子借着受管教,操练征服里面的背叛,而产生顺服、学习顺服。这是消极的一面的目的,就是受管教,以减少犯罪,并学习顺从。
在积极一面,使孩子认识规则,操练、学习执行规则。至终,使孩子认识神是规律的神。父母从小给孩子设置规则,叫他学习执行规则;然后借着执行规则,使规则内化,成为内在的律,而产生自律。先是给孩子设置规则,使孩子学习执行规则,进一步,使孩子将规则内化,形成习惯,产生自律;先是他律,后是自律。他律是外在的;借着外在设置一个规则,然后一直不断地操练,使外在的律成为内在的律,就是里面内在的自律。
管教乃是为着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。至终,使孩子认识神、认识神的律、认识生命之灵的律,并服从生命之灵的律,照着生命之灵的律生活、行动、行事为人(罗八 2、4~6,加五 16、25)。认识神的律,这是认识外在的律;认识生命之灵的律,这是认识内在的律。不仅认识,还要服从,而照着生命之灵的律生活、行动、行事为人。
整个管教的过程,也是一个恢复的过程:从人治(法治)到自治,再从自治到神治。这是叫孩子从无法无天、没有规矩,进步到自治的光景,就是自我规律的光景;再从自治达到神治,就是带到神面前,让神在孩子里面作生命、作人位。所以,父母对儿女的管教,乃是一个从人治到自治,再从自治到神治的过程。
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
管教也使孩子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。首先,要尊老爱幼,例如帮老人家开门,让座位等。父母需要从小教导孩子尊老爱幼;否则,孩子统统都不知道,既没有这种美德,也没有这种习惯。第二,说礼貌的话,如谢谢、对不起、不客气等。这也是父母需要从小教导孩子的一种美德与礼貌。
第三,聚餐、爱筵的时候,要顾到别人。我小的时候,父母教导我们,虽然家里穷,即使只有一个白面馍,也要先给爷爷奶奶吃,再给爸爸妈妈吃,最后才给自己吃。这样的教导就成了我的自然反应:我要拿东西吃的时候,看到老人家在,就先顾到老人家,然后才顾到自己。但现在的孩子,爸爸妈妈有好东西就先给孩子吃,爷爷奶奶有好东西也先给孩子吃,外公外婆有好东西也先给孩子吃,结果孩子就认为好东西自己应该先吃,孩子就不会想到别人,就不会想到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、爸爸妈妈,孩子就变成一个自私的人。这就是一个缺少管教、缺少教导的情形。我们要教导孩子学习顾到别人,特别是顾到老年人。
第四,大人祷告的时候,要安静。第五,大人聚会的时候,不乱跑、不吵闹。第七,聚会结束时,要整理玩具,清理房间、会场等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教导孩子的。聚完会,离开前,要把玩具归回原位、把房间打扫干净,一切整理妥当,才能离开;无论在会所或在家里聚会,都要这样。如果你没有教孩子,他就不会,不要以为他会;你教了,他才会。而且你教一次、两次,他还不一定会,你就要继续教,一直教到他会作了,成了他的习惯了;一件事情作多了就成了习惯,结果就成为他内在的自律。这就是我们管教的目的。所以,管教不光是消极地抑制犯罪,更是积极地使他成为一个自律的人。
第八,教导孩子,为了顾到别人、牧养别人,宁可放弃自己的权利,甚至宁可吃亏,而经历神舍己的爱 (罗五 7~8)。你敢不敢教导自己的孩子,让他学习吃亏?现今的社会是一个自私的社会,所教出来的孩子都是自私的。不认识神、自私的父母,就教出自私的孩子;我们这班认识神、认识神法则、认识神旨意的人,要训练孩子们大度、能舍己、敢于吃亏,愿意把东西与别人分享;这样,孩子长大了,就能成为一个大度的、不自私的、顾到别人的、有用的器皿。
末了,我把父母管教儿女的目的,总结为四句话:一、抑制罪性,减少犯罪;二、征服背叛,学习顺从;三、认识法则,产生自律;四、有分圣别,达到神治。换言之,父母管教儿女最终的目的,乃是叫儿女认识神的法则,有分于神圣别的性情,而达到神治。所以,管教有消极的作用,也有积极的作用。消极一面就是借着对付里面的罪性和背叛,使他减少犯罪,并学习顺从;积极一面就是借着认识神的法则、认识神是一位规律的神,而操练自律,成为一个自律的人。
最终,神管教我们,乃是要我们有分于祂的圣别。就如希伯来十二章说,“唯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,是为了我们的益处,使我们有分于祂的圣别。一切的管教,当时固然不觉得喜乐,反觉得愁苦;后来却给那借此受过操练的人,结出平安的义果。”(10 下~11)神对我们的管教,至终要我们有分于祂圣别的性情,叫我们达到神治,而能够活出神来、彰显出神来。这就是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,也是我们管教的异象和目标。
管教的类型和特点
根据管教的双方,父母和儿女的不同,管教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,并有不同的特点。管教的双方—父母和儿女各有特点。管教与两造有关,一方是儿女,一方是父母;我们先来看儿女这一方。
儿女根据与生俱来的天性,大体可以分为随和易带型、害羞退缩型和难带型。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的天性,也都有不一样的性格。有的孩子天生就活泼、快乐,有的孩子就比较安静;每个孩子都不一样。美国的专家学者经过三十年的追踪,发现小孩子有九项不同的天性特征;根据这九项不同的天性特征,把孩子大致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随和易带型,第二类是害羞退缩型,第三类是难带型。
儿女的三种类型
第一类,随和易带型的孩子,其特征是吃好、睡好、玩得好,总是开开心心的。我家老二就是这一类型的孩子。比如我刚喂好奶,把他放在小床上,一会儿他就睡着了;他跟哥哥一起玩,哥哥怎么弄他,他都笑哈哈,所以哥哥很喜欢他,俩人的关系也特别好。
第二类,害羞退缩型的孩子,其特征是安静、害羞。比如妈妈说,叫阿姨,问小朋友好;结果妈妈越说,他越躲藏在妈妈的身后。他不是不乖、不听话,而是天性使然。
第三类:难带型的孩子,其特征是适应能力比较差,很容易哭、闹,怎么哄都没有用。通常这一类的孩子身体比较会有状况,早产儿也容易是这一类的孩子。
我们说小孩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,不是要来看哪个类型好、哪个类型不好,乃是要看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;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特有的不同天性,而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孩子。我家老大、老二的天性就很不同,我们就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他们。
父母的三种类型
管教的另一方父母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:权威型、高压型和依从型。孩子有不同的类型,父母也有不同的类型。父母因着天生性格不一样、所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、从小生长的环境不一样、教养孩子的方式也就不一样。这三种类型的父母:权威型、高压型、依从型,管教孩子、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就不一样。 “权威型”父母会关心、理解儿女,也会花时间陪伴儿女,但对儿女有管控,从而对儿女成为权威;父母教导儿女,同时也听取儿女,会给儿女一定自由,但至终决定权是操在父母手中。这类的父母,在关心和教养儿女的同时,对儿女有合理的要求、控制、期望,也有一定的权威;他们说话的时候,孩子不会当作耳边风。他们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对你有这样的要求、有这样的控制、有这样的期望,也会在一定限度内给孩子相当的自由,乃是开放式的、可以讨论的,但最后的决定权是在于父母。
比如,孩子需不需要买电脑或手机,大家进行讨论,讨论到后来,谁作决定呢?不是孩子作决定,是由父母作最后的决定。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,既自律又自信,适应能力也强;所以,社交能力较强,在社会上最具有竞争力。 “高压型”父母有绝对权力,不向儿女表达爱、理解和同情,也不跟儿女讲道理,甚至信奉“棒下出孝子”;其结果是儿女会顺从父母的安排,但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也不太会自己作决定,社交能力相对欠缺。高压型父母就是中国传统型的父母,不会向孩子表达爱、同情和理解,也不会和孩子们讨论,只会要求孩子照着父母的意思去作。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,一般都很听话,成绩也很好,但多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下,并不太自信,全都要根据父母的意思,听从父母的安排。比如,要考哪所学校,要嫁给什么人,都是父母作的决定,自己没有主见、作不了决定,这样的孩子比较欠缺社交能力,也比较受压抑;有些孩子也会反弹、反抗,甚至对父母会有敌意。
“依从型”父母凡事依从孩子,爱孩子超过爱自己的配偶、超过爱所有人。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常常感觉无能为力;孩子长大后也不把父母当回事;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在社交和认知上都缺少竞争力,也缺乏自律和自信。当今世代,中国式、高压型的父母越来越少,而依从型的父母越来越多了。依从型的父母通常爱孩子过于爱自己、过于爱配偶、过于爱其他人;孩子就是他的中心,就是他生活的全部,甚至成了他的生命。按理来说,这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很好,孩子和他的关系也应该很好;但事实上,这种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,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。
比如,依从型家庭孩子打了妈妈,妈妈就说,“你乖,不要打妈妈,好不好?”孩子又打,妈妈又说, “你乖,妈妈求你了,不要打了。”现在越来越多是这样的妈妈;她和孩子相处的时候,常常感到很无奈、很无助。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,小时候不理会妈妈、不听妈妈的话,妈妈只能求他;长大以后,他还是不理会妈妈、不听妈妈的话,也是妈妈求他。
这样的父母,后来都顶悲哀的;而孩子在社交和认知上,也很无能,缺少竞争力;不仅不懂自律,也缺乏自信,不知道怎么与别人相处、怎么处理事情。在家里,父母什么都顺着他、宠着他、哄着他、惯着他、任着他;但在外面,社会是有公约、规则的,根本由不得他任性、胡来,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所以,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,有的就像小霸王一样,有的就像小绵羊一样,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来应付外面的环境。所以,父母真是要在主里受调整、受教导,学习如何照着神来牧养、来管教我们的儿女。
以前我在学校工作的时候,常常发现有些小朋友很闹腾,根本不听老师的话,还经常打小的、骂大的,真是一个小霸王。遇到这种孩子,老师之间就会谈论、猜想:这孩子可能生活在一个很冷漠、缺少爱的家庭里,或是父母经常打他;但当老师约家长来面谈时,却很惊讶地发现:家长并不像老师所想的那样,其实家长对孩子很有爱心的,说话都是轻声细语,也很有耐心。等老师和家长沟通之后,就发现孩子不是缺少爱,而是缺少管教,所以没有规矩,不懂自律。这种依从型的父母,既没有成全孩子,其实是害了孩子。
管教的实行
管教的具体实行乃是首先设置规则,然后执行规则;使孩子从“他律”到“自律”,再从“自律”到“神律”(生命之灵的律);从“人治”(法治)到“自治”,再从“自制”到“神治”。
设置规则
父母要先祷告寻求主,然后再设置规则。假如以前在你家里没有规则,而现在一下子要设置很多、很长的规则,这是不行的;你要先想一想孩子现阶段最重要、最需要的规则是什么,先设置这些规则,并付诸实行,然后再逐渐增加规则。夫妻要根据孩子的年龄、特点,先列举几项当前最紧要的规则,然后一起祷告、寻求、交通之后,再一起设置规则。为什么夫妻要一起祷告、寻求、交通呢?因为夫妻的意见需要一致,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;否则,父母若不一致,孩子很容易钻空子,对孩子的管教就不会有果效。
设置规则要适合孩子的年龄。就像父母爱孩子一样,在不同的年龄要给孩子不同的爱;管教也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,而有不同的管教方式。○到三岁的孩子没有是非观念,需要父母为他们设置规则。比如,孩子在一岁之内,原则上是满足孩子基本生存的需要─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,以及给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;因为孩子三岁以后,若有睡觉、吃饭等生活上的问题,要改就难了,到六岁就更难了,到九岁就真不知道怎么改了。所以从一开始,孩子○到三岁期间,父母要帮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父母为孩子设置规则
以小孩子吃饭的方式为例,小孩子要好好坐在那里吃饭。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孩子吃饭呢?到三、五岁吗?若到三、五岁再管教就已经晚了。小孩五、六个月大,开始添加辅食了,也会坐了,从那时候开始,就要让他坐在婴儿座椅上吃辅食。所以管教孩子,不是从五、六岁才开始,也不是从三岁才开始,乃是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。再比方小孩子睡觉、听音乐、一起祷告、一起读故事等,父母都要设置规则,而以一个固定的形式来帮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小孩子一岁半以后,或两岁多的时候,独立性增强了,也会说“不”了,但因着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,控制情绪能力也有限,就会有发脾气、摔玩具或打人的情形。还有,三岁以内的孩子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时期。比如别人手上的玩具,他喜欢就会去抢,据为已有;这不是说,他不喜欢这个小朋友,或是看这个小朋友好欺负,而是看到那个玩具,眼睛就亮了,就冲着那个玩具去抢。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发展特征。
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,父母该怎么办呢?父母还是要管教他、教导他:“别人先拿到的,你要不要玩另一个玩具?”他说,“不要,我就要那个。”父母就要说,“那你就要等待。”这就是管教。你用不着生气,也不必着急,更不用打骂,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样。一面,父母要理解孩子;另一面,父母也要管教孩子,教导孩子:“不可以拿这个,可以选择另一个。”通常对这个年龄的孩子,转移法是个很好的办法。你可以告诉他:“你看,这个玩具更好玩,妈妈和你一起玩。”借着转移法,基本上,小孩子的目标就转移了。只有个别的小孩,特别有主见的,还会坚持要那个玩具;那也没关系,你就要坚持他等别的孩子玩完了。
三岁以内的小孩使用电子产品,不是孩子的错,而是父母的错,因为电子产品是父母提供的;如果父母一开始不提供电子产品,孩子是不会想到要什么电子产品的。美国的教育专家建议:三岁以内的小孩子不需要任何电子产品,包括电视。小孩需要学什么东西呢?其实三岁之前所学的东西,并不需要任何的电子产品。这是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。
三至六岁的孩子,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了,父母可以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,也可以对孩子有一些的要求;比如,教小孩子使用礼貌的用语:“你好”、“再见”、“谢谢”、“对不起”等等。还有,教导孩子们给老人家开门、让座等等。一方面,父母需要作榜样;另一方面,父母也要教导儿女。但不要以为你教了一遍,他就会照着说、照着作了;有些孩子还是不说、不作。这没关系,你就继续鼓励他。再比如,每次你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,就鼓励孩子也打招呼,说,“叔叔好”、“阿姨好”;他不说也没关系,不需要强迫他,但还要继续地鼓励他、引导他。
三至六岁的孩子,朋友对他来说,很重要;他需要结交朋友。但在结交朋友,并与朋友相处的时候,他们需要学习规则,比如与人分享的规则。小孩子三岁以前,不会与人分享;但三岁以后,他有这个能力了,可以教导他与人分享。比方说,家里有儿童聚会,父母就要告诉孩子:这些玩具你要和小朋友一起玩,才会更好玩;也要和小朋友轮流着玩,你玩一下,他玩一下;玩溜滑梯的时候,他下去,你上来。
还有,学习排队的规则。借着建立这些规则,在孩子们里面逐渐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意识。
三至六岁的孩子,父母可以和他讲讲道理,比如问孩子:“你觉得这样公平吗?你觉得这样合理吗?” 也可以教他学习换位思考,比如问孩子:“如果其他小朋友推你、打你,你什么感觉?”三岁以前,你对他讲这些,他不太懂;但三岁以后,他应该可以学着理解了。一般三岁以前孩子们的规则,都是父母帮助设置的;因为孩子没有是非观念,也不知道哪些合宜、哪些不合宜,他们也不太有什么逻辑思维,所以父母必须帮着孩子设置一些规则。三岁以后孩子们的规则,需要父母和孩子们一同设置。· 父母和孩子共同设置规则
孩子四岁后的规则,需要父母与孩子一同设置。比如,孩子要买拼图;买来以后,就可以和他一起设置规则:什么时候可以玩拼图?是写作业以前呢?还是写完作业以后?或是在睡觉以前?还有,玩完拼图之后怎么收拾、怎么整理?都要设置规则。每当父母给孩子增购一些东西的时候,就要给孩子设置一些规则。这时候,规则的设置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,甚至写下来,张贴在显眼的地方,随时用来提醒孩子。
还有,小孩子难免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一些冲突。一两岁的孩子们之间会有冲突,三四岁的孩子之间还是会有冲突。所以在家庭时光中,或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,或睡觉之前,都要和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。父母可以问说,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?谁打了你?或者你打了谁?很多父母很在意孩子和别人起冲突,甚至一听孩子被别人打了,就问是谁打的?为什么打你?其实这不重要;孩子们在一起玩,难免推来推去、打来打去。重要的是,父母要在这过程中,训练孩子面对问题,解决冲突,也要教会孩子们一些社交的技巧。
无论是你的孩子打了别人,或是别人打了你的孩子,父母怎么处理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是你的孩子打了别人,就要带你的孩子向神认罪,向被他打的人承认错误;如果是他被别人打了,就要和他沟通,下次再遇到这样事情,怎么处理,最后还要带孩子祷告,学习赦免人。对于三至六岁的孩子,父母已经可以和孩子们讨论、交通这些事了。若孩子们在三至六岁的时候,父母没有教导他们、他们没有学习这些事,等他们上了小学,再学习、再操练就有些晚了,就不容易学习、不容易操练了。
其实,三至六岁的孩子可以学习、可以操练的事还有很多;比如,学习、操练承担自己的责任。孩子三岁以前,父母帮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;但三岁以后的孩子,要学习自己承担责任,收拾好玩具。又比如,学习分辨不同的性别;他们对于区分男孩或女孩,开始感兴趣了。至于孩子们对手机、电脑的需求,则需要根据孩子们实际情况。到底是别人有,他也想要呢?或者真是因为要上一些才艺课、兴趣班,需要用到?这些都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交通、一起祷告、一起寻求。
父母首先需要寻求的是:这些东西到底是孩子需要的?还是孩子想要的?这差别很大。比方说,一年级的小学生到底需不需要电脑?你为什么需要电脑?是因为别人有,还是老师说上课需要用到?这是不是合理的要求?如果真需要用到,就可以买。当然,买了电脑之后,就要伴随着设置一些相关的规则。比如,什么时候用,用多久,不遵守规则怎样办等等。很多时候,在跟孩子们交通、祷告、寻求之后,就觉得不需要买了。若是决定不买了,父母就要把不买的原因,跟孩子们讲清楚了。这很重要。
此外,也要帮助孩子学习认识责任、权利和义务。比如,到了初中、高中,真需要用电脑了,就要买给孩子买电脑;这是孩子的权利,但他也要知道该负什么责任、有什么义务。在这个年龄段,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们谈论关于价值观、人生观、性教育的话题,包括信仰的坚持和属灵的追求等等。换言之,父母对初中生、高中生的管教,不再是规则的问题,乃是灵里的牧养和爱里的交通的问题。
规则的执行
规则一旦设置就要付诸执行。很多父母,设置了一些规则,过几天自己都忘了。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们,每天要练琴几遍,不练会怎么样怎么样;但很多时候父母自己并没有时间管孩子,自己制订的规则不是忘了,就是算了。结果,不但设置的规则不起作用,连父母讲的话都不起作用了。所以,父母不设置规则则已,一旦设置了规则,就要坚持执行到底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首先,父母要让孩子清楚规则。父母可以用“家庭时光”来跟孩子们交通规则。然后,父母作榜样,带头执行规则。孩子喜欢模仿大人或比他大的孩子,“成人是一本敞开的书,让孩子们来阅读、模仿”。自律的父母,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。比如,家里设置了规则,“吃饭的时候,不能看电视”;结果爸爸忘了,吃饭的时候,把电视打开,开始看电视;孩子就跟着效法爸爸。妈妈问孩子说,“不是吃饭不让看电视吗?”小孩就说,“爸爸也看电视,是爸爸打开电视的。”所以父母的榜样,对孩子有很大的作用,尤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所以才有这句谚语“成人是一本敞开的书,让孩子们来阅读、模仿。” 怎样的父母,就会带出怎样的孩子。
孩子遵守规则时,要积极地肯定他、鼓励他。比如,你的孩子之前不让别的小朋友碰他的玩具,但通过家庭时光的交通、祷告之后,有小朋友来了,他就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玩具,父母就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、鼓励。父母可以对他说,“今天你把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,小朋友玩得好开心,你也玩得好开心;是不是大家一起玩,比你一个人玩更开心呢?”这时候,除了告诉孩子,他很乖,还要点出一点实际的情形,让孩子心里真正理解、体会,他和小朋友一起分享、一起玩,的确大家都受益。当孩子有了好行为的时候,父母要给予积极的肯定,也要对孩子讲解清楚所肯定的内容。
好的习惯的形成,规则的执行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重复地经历,重复地提醒、引导、强化。不光是孩子,就是大人也是如此。我们都知道很多的规则,但还是会违反规则;小孩子更是如此。所以,不是说你今天设置了规则,孩子明天就会一直执行下去;不是你今天说要收拾玩具,他每天就会收拾玩具。可能你今天跟他说好了,也祷告了,玩完积木就要收起来;第二天他收拾了,但第三天他可能又忘了,或是上午收拾了,下午又忘了。这需要父母经常提醒孩子,直到孩子养成习惯。在这过程中,父母需要有耐心、爱心和坚持。
规则内化为习惯,习惯成为孩子的性格
习惯的养成都是一点一滴的,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。不是说今天设了规则,孩子明天就成了习惯。不会这样。从孩子出生开始,一两岁的规则,三至六岁的规则,上小学的规则,都需要设置,并要天天执行。借着这样一直不断地,坚定持续地、一点一滴地执行规则,使规则内化逐渐成为孩子们良好的习惯,这些好的习惯进而成为孩子们良好的性格。
对不遵守规则的管教不是父母和孩子讲好了、约法三章了,就管用了;有时候孩子会变卦、反悔、不听。这时候怎么办呢?简单地说,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而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,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管教。对不守规则的孩子的管教大致有以下几种。
第一,转移注意力。看到一个孩子去抢另一个孩子的玩具,大人要对抢玩具的孩子说,“玩具是小明先拿到的,你可以先玩这个拼图。”这对小小孩特别管用。再比如,你可以对孩子说,“你看,那边小金鱼好好看,我们过去看看。”这样,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了。
第二,忽略法。当大人知道孩子明知故犯,或用不适当的行为引起大人注意时,可采取冷却的办法。比如,父母规定孩子饭前不可以吃饼干;小孩说,“妈妈,我要吃饼干。”妈妈说,“饭前不可以吃饼干,马上就要吃晚饭了。”孩子继续吵着说,“我现在就要吃饼干。”然后,就开始在地上打滚。这时候,妈妈就不理会他,甚至不看他;过一会儿,他发现他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,就自己爬起来了。
很多小朋友都会这样,妈妈就可以采取忽略法。但也要看情况,如果孩子摔东西,就不能忽略他,就要过去和他讲道理:“你生气可以,哭也可以,但不可以摔东西”。要让他知道界限在哪里;哪些是可以的,哪些是不可以的。你可以告诉他,“你没有拿到你要的东西,因而难过、生气、哭泣,这是可以的;但是打人、摔东西,是不可以的”。最后,一定要带他祷告。
第三,省察(time-out)冷却法。你先让孩子安静下来,省察自己的行为,然后再和孩子沟通。比如,
爸爸在房间里睡觉,孩子却在房间里大吵,你一再制止他,孩子还是疯狂地大吵,就可以叫孩子去
time-out;或是哥哥、弟弟互打,警告他们了,还是继续打,就可以叫他们去 time-out,最主要是让他们安静下来,冷却下来,好好省察自己的行为。
在美国幼儿园也常用“省察(time-out)冷却法”。比如,有位小朋友经常捉弄别的小朋友,老师提醒他几次他都不听,老师就会让他到角落去 time-out;time-out 的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,两岁是两分钟,三岁是三分钟,五岁是五分钟;不要 time-out 了二、三十分钟,结果小孩都忘了他为什么要在那里 time-out。还有 time-out 的地方,周围不要摆放有趣的东西,比方电视,可能他就开始看电视,而失去 time-out 的作用。time-out 时间到了,还要和孩子交通,为什么要他 time-out,最后要和他一起祷告。
如果他错了,还需要说对不起。
第四,让孩子失去玩的权利,使孩子清楚违反规则的后果。比如,孩子说,我要买乐高。父母为他买了乐高之后,就要设置规则:什么时候玩,玩多久,谁来收拾,不收拾会怎样。事先若是讲好:如果不收拾,就没收乐高,两天不能玩。在这两天之内,孩子无论怎么吵、怎么闹,都不能改变规则;说好两天不能玩,就是两天不能玩。这点很重要。但这个方法一定要用在他喜欢的事物上,不能用在他不喜欢的事物上,那就起不了作用;比如写作业,本来他就不太想写作业,现在不写更好。所以,一定是要针对孩子喜欢的东西,使他失去那个权利。
第五,给孩子选择。“你要穿白上衣,还是穿黑上衣?”给孩子选择可以培养孩子作决定的能力和自主的意识,但父母给孩子的选择权限必须是在父母规定的范围内,所以是双赢。比如,小女孩上学要穿哪件衣服?但也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,大概就两三件;小小孩就两件,大一点的三件。至于孩子上学不上学,不能让孩子作选择;但穿哪件衣服、哪个颜色的衣服可以让孩子作选择。如果他一直搞不定,妈妈就说,“你再不选,妈妈就帮你选了。“一般孩子都会从中选一件;这也是让孩子从小学会选择、学会作决定。这也很重要。
第六,改变环境。有时因着环境的改变,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消失了。比如,小小孩刚会爬、会走的时候,对什么都感兴趣,比方家里的瓶瓶罐罐、古董宝贝、厕所的洗洁剂等等都感兴趣,都想摸,都想碰。父母怎么办?父母就要把你不想让孩子碰触的东西,都收起来,或放在小孩子看不到的高处,这样问题就解决了。父母就不用在这事上管教孩子,也不用生孩子的气,或惹孩子生气。但父母需要为孩子预备一些他可以玩、适合他玩的东西,比如乐高、积木等;否则孩子没事作,要么就在家闹,要么就看电视。
所以,要给孩子合理的环境,安全的环境,并为他预备适合他玩的东西。
第七,父母改变自己。大人也需要学习换位思考,倾听孩子们的感受,调整沟通的方式。父母为什么会管不好孩子呢?有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父母的问题。比如有的父母,孩子才两岁多,却把他当成大人,什么事都和孩子计较。比如,孩子打他一下,他就使劲地打孩子,然后还很生气。我老家有句俗话说,“干嘛和孩子一般见识啊!”意思就是他那么小,什么都不懂;你都这么大了,还和他一般见识。
所以,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,并且调整自己,不和孩子一般见识。
比如在幼儿园,老师会要求小孩子,什么东西用过了,就要放回固定的位置;但孩子才两岁,常常作不到;不要说两岁的小孩作不到,就是大人有时也作不到。所以,父母真的需要一点一点地引导孩子、教导孩子,也要倾听孩子的感受。上一课我们讲到,父母需要学习牧养自己的孩子。然而,我们对弟兄姊妹的孩子和对自己的孩子常常态度很不一样。我们对待弟兄姊妹家的孩子很容易在灵里,但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忘了需要在灵里。所以,我们作父母真的需要操练自己,学会在灵里倾听,学会在灵里牧养孩子。
此外,我们也需要调整对孩子说话的方式、与孩子沟通的方式。如果我们愿意调整自己,我们会慢慢发现孩子不是那么难以沟通,也会发现孩子某些行为上的问题,都会得着改善。除了调整我们自己说话的方式、沟通的方式,我们也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,什么不可以。
第八,对孩子一对一地牧养、管教,要与孩子交通、并为孩子祷告。比方,孩子放学回家,一踏入家门,就把帽子、衣服、袜子、书包乱丢一地。你觉得这是个问题,就可以在家庭时光里提出来讨论、交通,甚至可以照一些照片,给孩子看家里乱七八糟的情形。显然,这些行为不好,不能彰显神,所以你可以订出规则:回到家就把东西放在相应的位置上;配合这些规则,你需要预备一些挂钩、鞋架等等。当然,制订了规则,并且跟孩子讲过规则之后,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守住规则,都能作得到。有些孩子作不到,就耍赖;父母就要和他单独、个别地交通,甚至一对一地牧养、管教;牧养、管教之后,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祷告。无论是用冷却法、省察法,末了都要与孩子一起祷告。
第九,父母要多而彻底地祷告,仰望神的怜悯。如果上述的方法都用了,还是起不了作用,怎么办?父母就需要多而彻底地祷告,仰望神的怜悯。不是说照着这一系列的课程去作,就一定能养出好儿女来,这也不一定,我们需要仰望神的怜悯。然而,我们必须尽我们的本分,作我们该作的,尽量学习照着神来牧养、照着神来管教,最后还要把孩子交托给主,仰望神的怜悯。至终,这孩子将来如何,乃是在神的手里。感谢主!我们仰望神的怜悯和祝福。
参考材料:网络及手机对孩子们的危害一、网络安全问题
大多数父母教他们的孩子,不要与陌生人交谈:如果他们独自一人在家,不要开门,也不要在电话中向未知来电透露信息。大多数父母还会监视孩子去哪里、与谁一起玩,以及他们所接触的电视节目、书籍或杂志等。但是,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,必须为孩子上网提供同样的指导和监督。
父母不能假想他们的孩子在上网的时候,会得到监督或法律的保护。大多数“聊天室”和社交媒体,都是完全不受监管的。因为网络都是匿名,所以在聊天里与孩子谈话的,可能是孩子,也可能是假装孩子年龄的猎捕者。如果在家中有信件、访客,父母都会看到,但是父母不会看到电子邮件或“聊天室”里的活动。不幸的是,如果在网络上,孩子被说服而提供了个人信息(例如姓名、密码、电话号码、电子邮件或家庭住址等)或亲自见面后,孩子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后果。
其他孩子可能面对的一些风险或隐患,包括:
1.进入不适合孩子的区域;
2.被放置于仇恨、暴力和色情的内容之下;
3.当孩子寻找帮助的时候,网络上有各种的资源,甚至有专门教人自杀的网站;
4.过量的广告误导、轰炸孩子;
5.向未知来源提供个人或家庭信息时,造成信息安全隐患,可能引进诈骗等;
6.浪费时间;
7.在社交媒体上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;
8.在社交媒体网站被霸凌欺负。
- 专家研究结果
1.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:经常玩手机等电子产品,让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 31%;
2.日本的一份研究表明:孩子每多玩一个小时手机,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加 8%;
3.手机的危害,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大,它会让孩子们大脑“萎缩”;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迪米特里• 克里斯塔基斯研究发现:沉迷于手机、电视的孩子,其大脑与普通孩子的大脑有着明显的区别。
- 典型事例:
1.2019 年印度一位 16 岁男孩,在连续玩手机吃鸡游戏六小时后,突然猝死;据家人描述,男孩非常迷恋游戏,家人曾强制删除过游戏,但男孩都以绝食抗议。
2.2017 年,郑州一位六岁的孩子,就因玩手机导致双眼失明。
3.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,一名 12 岁男孩因过度沉迷网游,意外猝死。
4.一名 12 岁女孩,因在网吧通宵熬夜玩游戏,送到医院已经没有生命迹象。
5.一位值夜班的医生,晚上接诊了两个孩子:一个 14 岁,爸爸不让玩游戏,他转身走进厨房,拿起菜刀往自己手腕上连砍了 6 刀,后被抢救过来;另一个 10 岁,因为姑姑不让他玩手机,直接跳楼,最终抢救无效身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