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课 父母对儿女的沟通
欢迎来到这一系列的课程,总题是“这孩子将来如何─美好的家庭时光,高品的亲子关系”;这一课我们要进入“父母与儿女的沟通”。在进入这一课之前,我们把上一堂简单地复习一下;乃是说到“父母对儿女的管教”,特别提到管教的重要。
管教的目的
父母如果爱儿女,而没有管教儿女,其实是害了儿女。为什要管教呢?在消极的一面:因为人是有罪的,管教叫堕落之人的罪性受到抑制,而减少犯罪;并且人是背叛的,管教能征服堕落之人里面的背叛,而得以学习顺从、服从。在积极的一面:管教使人借着认识规则、操练遵行外面的规则,而内化成为里面管治的律,得以学习服从规律。最终,管教的目的,照着希伯来书所说的,是要我们有分于神的圣别(十二 10)。
神管教我们,是要我们有分于祂圣别的性情,活得像神,就是照着神在我们里面的生命、性情,而生活行事。所以神的管教,在消极一面是要我们抑制罪性、减少犯罪、征服里面的背叛、学习顺服;而积极一面是要我们借着服从规则,而学习规律,最终有分于神的圣别,叫我们活出神来。这是神在我们身上最高的目的。这是上一堂特别提到的。
缺乏沟通的问题
这一堂讲父母与儿女的沟通,这是一个大问题。最近我看到一些统计资料,大约 40%的小孩,到了初中就不与父母沟通了。小学的时候还可以沟通,因为都在爸爸妈妈手下;到了初中就只有六成,还可以沟通;到了高中就更少了,到了大学很多就不沟通了。父母与儿女若在沟通上有问题,就会产生家庭的难处。我们若仔细探讨很多社会的问题,甚至很多召会的问题,就发现大多是沟通上出了问题,不是沟通不畅,就是缺少沟通。
没有沟通就容易产生误会,有了误会,魔鬼撒但就将各种的思想送进人的心思里,叫人的心思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、猜忌、嫌隙等,就造成许多的问题与难处。但如果有好的沟通、健康的沟通,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、很多难处;所以很多的问题,不是属灵的问题,也不是真理的问题,乃是缺少沟通的问题。换言之,沟通是一门大的学问,也是一门大的功课,乃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功课。
说到沟通,首先我们要来看,沟通的异象与沟通的榜样。宇宙中最好的沟通榜样,就是我们的神、我们的主。我们要从圣经来看,我们的神是怎样与人沟通的,我们的主耶稣又是怎样与人沟通的,这其中有很多宝贝的亮光、启示。
沟通的重要
父母与儿女的沟通,乃是帮助儿女建立与神、与人交通的关系; 为此,父母需要建立与神个人、私下、情深交通的生活(约壹一 1~3,歌一 2)。
首先,为什么父母要学习与儿女沟通?乃是帮助儿女学习沟通,学习与人沟通,学习与神沟通。如果你仔细思想,神的旨意、神的经纶是要把祂自己分赐到人里面;祂怎么分赐呢?乃是借着交通、借着传输,祂把祂自己在灵里分赐到我们里面,叫我们与祂的灵有联结、有交通,也叫我们彼此在灵里有联结、有交通。所以,从这意义上来看,交通是非常重大的事。
定时与神沟通、定时与孩子沟通
与神交通,关乎神与人的关系,也关乎我们人与人的关系,更关乎神旨意的完成,是非常紧要的。为这缘故,我们作父母的,若要与儿女建立一个好的沟通,首先我们自己要学习沟通,自己要学习与神沟通。虽然我们随时的祷告可以与神沟通,但我要建议作父母的,要定下与神交通的时间,要有定时的祷告与交通;有了定时的祷告与交通,才能有随时的祷告与交通。如果没有定时的,就很难有随时的;如果没有定时的,随时就太随机了,就不够那样地深入,也不够那样地具体。
所以我建议我们作父母的,第一个要操练的,就是建立与神祷告、交通的时间。你自己看,每天在什么时间可以与神交通。对我来说,最好的时间是早晨的时间;早晨最好定下一个确定的时间来与神交通,而在与神交通的时间里,就可以把与儿女的沟通,带到与神的交通里。每一个儿女的情形都要带到主面前,向主诉说、和主交通。借着这样一个定时的祷告、交通,就带进与神随时的祷告、交通。第二个要操练的,就是与儿女建立一个家庭的美好时光,定下一个固定的时间,父母与儿女在一起有美好的交通、沟通。
何等朋友,我的父母
正如约壹一章说,“论到那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话,就是我们所听见过的,我们亲眼所看见过的,我们所注视过,我们的手也摸过的;……我们将所看见并听见的,也传与你们,使你们也可以与我们有交通;而且我们的交通,又是与父并与祂儿子耶稣基督所有的。”(1~3)使徒就是我们与主交通的榜样:使徒先与主有交通,然后把他与主交通、对主的认识,传递、传讲给我们;借此,我们接受主、相信主,不仅与使徒有交通,也与三一神有交通。因为使徒的交通,乃是与神并祂儿子主耶稣的交通,就把我们带进与三一神的交通里。
就这意义来说,父母的角色有点像使徒;因为父母与神有交通,也与儿女有交通。父母与儿女建立了好的交通,就能把与神的交通带进与儿女的交通中,至终叫儿女也带进与神的交通里。就如诗歌五七一首说,“何等朋友,我主耶稣!”我们的儿女能不能也唱:“何等朋友,我的父母!”可能很多人都不敢唱在自己身上,只敢唱在主耶稣身上。这首诗歌说到,主耶稣“担我罪孽负我忧”;事实上,父母除了不能担儿女的罪孽之外,作为朋友这一面来说,其他好多方面,父母都应该像主耶稣一样。
其实在儿女小的时候,父母在儿女眼中,就像神一样,无所不能、无所不顾,什么都能、什么都顾;但儿女渐渐长大,慢慢就发现,父母不是像神那样地无所不能,乃是有限的、有罪的、有难处的。这就是说,在儿女还小的时候,我们在他们眼中还像神的时候,就要把他们带到我们背后,那真正无所不能的神面前、那真正有无限大爱的神面前、那真正能担当我们罪孽的主面前。事实上,就着作朋友来说,如果儿女唱道:“何等朋友,我的父母!我能将难处到你面前去诉说!”这就是父母的一大成功。
神渴望与人沟通、交流
我们的神渴望与人沟通,渴望与人交流。神创造人,乃是要得着爱的对象,得着沟通、交流的对象;神渴望与祂所造、所爱的人沟通、交流(创一 26)。神是爱的神,祂有无限量的爱;但这爱没有爱的对象,没有一个爱的出口,所以祂造了人。神造人的目的,就是要得着爱的对象,得着一个沟通、交通的对象;神渴望与祂所造、所爱的人沟通、交流。
神为人造配偶,因为那人独居不好;神使人得着爱的对象,也是沟通、交流的对象。神祝福人,使人生养众多,使父母与儿女有交通,并进而与神有交通(创一 28)。神使人生养众多,就带进更多沟通、交流的对象。首先,神把人放在伊甸园里,人与神有交通;然后,神为人造了配偶,夫妻之间有交通;生了儿女之后,又带进儿女的交通。所以,交通是神所命定的,也是神在创造之时,非常渴望带给我们的。
在神的救恩里,神亲自成为人、寻找人、救赎人,好恢复人与祂的交通(约一 1、14)。人堕落了、犯罪了,与神的沟通就断绝了;但神成为人,来到地上,寻找人,救赎人,就是要恢复与人的交通、沟通。
使徒们将福音传给我们,使我们与他们有交通,而他们的交通,又是与父并与祂儿子耶稣基督所有的(约壹一 1~3)。从旧约神的创造,直到新约神的救恩,以及使徒们福音的传扬,就是要带进一个神与人的交通。神与人的交通,乃是借着人与人的交通带进来的。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交通,神与人的交通就带不进来,神分赐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完成。由此可见,交通是非常重要的。父母与儿女的交通,尤其重要。我们在进入父母与儿女的交通之前,先来看圣经里神与人沟通、交流的榜样和例证。
神与人沟通、交流的榜样、例证
如果父母与儿女的沟通没有问题,是和和谐谐的,那彼此就可以交通;但如果出了问题,交通就比较难了。比如,你的儿女犯了错,作了很大的错事,令你生气,你里面就有一个很强的情绪、怒气,使你不能与儿女心平气和地沟通;你们之间的沟通就出了问题。所以,沟通是个大学问。从这大学问里面,我们要从圣经的事例来看,我们的神、我们的主是怎么与人沟通的。
人堕落、犯罪后,自己藏起来,躲避耶和华的面;耶和华神没有定罪人、审判人,反而寻找人、呼唤人,对人说,你在哪里?……并继续询问,谁告诉你?……莫非……(创三 8~13)。第一个事例是在创世记第三章,人的第一次堕落。试想,你下班回家,孩子在家里干了坏事,怕被责备,就把自己藏起来;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经历?你知道孩子作了一些令你生气、发怒的事;这时候,你怎么办?你和孩子沟通?想想看,亚当在伊甸园里吃了不可吃的果子,神是怎么来与他沟通的?
神没有一句定罪和审判的话,反而在那里呼唤:你在哪里?亚当啊,你在哪里?难道神不知道亚当在哪里吗?神当然知道,但神特意呼唤:你在哪里?亚当回答说,“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,我就害怕,因为我是赤身露体的;所以我藏了起来。”然后神说,“谁告诉你,你是赤身露体的呢?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么?”神知道这一切所发生的事;但神乃是借着这样的问话,要亚当自己承认自己的过犯、错误。
其实,亚当没有承认自己犯了错,而是回答:“你所赐给我,与我一起的女人,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,我就吃了。”然后,神就对女人说,“你作的是什么事?”女人回答:“那蛇诱骗我,我就吃了。” 所以,人对神的第一次沟通,就是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。你看,亚当先把责任推卸给神,是神赐给他的女人,把那树上的果子给他吃,他就吃了。
其实,神赐给他的是他的妻子,但他说是神赐给他的女人。他把责任推卸给神,也推卸给女人。然后,神又去问夏娃,你作的什么事?夏娃又把责任推卸给蛇,因为蛇引诱她,她就吃了。这事例给我们看见,神与犯罪、堕落的人沟通、交流的时候,祂不直接定罪人,乃是来询问人,让人自己说出整件事情的始末,让人自己承认自己的过犯。
主耶稣与失败、堕落的彼得交流的榜样
第二个事例是在约翰二十一章,彼得带头去打鱼;主耶稣来找彼得,主是怎么与彼得沟通的呢?在主耶稣钉十字架之前,彼得对主说了许多豪言壮语,比如“即使众人因你绊跌,我总不绊跌”、“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,也绝不会否认你”;结果,那一夜鸡叫以前,彼得三次否认主(太二六 33~35),甚至在使女面前,发咒起誓地不认主耶稣。
在主耶稣复活之后,彼得带着门徒一起去打鱼;约翰二十一章就是他们打鱼的场景。他们打了一夜的鱼,什么都没有打着;主耶稣却来找他们,叫他们满载而归,又给他们预备吃的。如果你的儿女像彼得那样,三次否认你:这不是我爸爸妈妈、这不是我爸爸妈妈、这不是我爸爸妈妈;你还会去找他吗?你会以什么态度去找他呢?是不是恨不得拉住他,把他痛打一顿?但主耶稣不是这样,主耶稣爱他。首先是关心、问候,“孩子们,你们有鱼吃吗?”(5 节)主耶稣向他们所说的第一句话:“孩子们,你们有鱼吃吗?”主耶稣关心他们,打了一夜的鱼,什么都没有打着,也什么都没有吃,不知道饿成什么样了。他们回答:“没有。”
顾惜他们,顾到他们的需要,“来吃早饭。……耶稣就来拿饼给他们,也照样拿鱼给他们。”(12~ 13)接着,主指示他们:“把网撒在船的右边,就必得着。”然后,他们上了岸,就看见主耶稣已经预备了鱼和饼;主对他们说,“来吃早饭。”我们作父母的,能不能作到主耶稣这样?能不能像主耶稣对待否认祂的门徒那样,对待我们的孩子?
他们吃完了早饭,耶稣对西门彼得说,约翰的儿子西门,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?”(15~17)这是主耶稣和堕落、否认祂的门徒沟通的情景:首先祂是关心、问候、顾惜他们,然后是顾到他们实际的需要,末了是提醒、恢复他们对祂的爱。
询问并倾听
我们的主、我们的神对于祂的儿女、祂所爱的人,虽然满了负担、满了感觉、满了话语,但不是立刻告诉他们,乃是先询问,并倾听,使儿女向祂敞开。主耶稣和人沟通的时候,乃是先用嘴巴问,再用耳朵听,让人借着回答祂的问题,而向祂完全敞开,然后祂才开始讲祂心里想要对人说的话,或作祂心里想要为人作的事;而不是一开始,就把祂心里想要说的话、想要作的事,一股脑地说出来、作出来。
“你们寻求什么?”(约一 38)施浸者约翰的两个门徒,听见施浸者约翰说,主耶稣是神的羔羊,就跟从了主耶稣;主耶稣看见他们跟从了祂,就问他们:“你们寻求什么?”他们却问:“拉比,你住在哪里?”(拉比就是夫子)主耶稣就叫他们来看;那一天,他们与主耶稣同住。所以主先问他们:“你们寻求什么?”就吸引他们来与祂同住。
“你想要痊愈么?”(五 6)主耶稣来到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瘫子那里,就问他:“你想要痊愈么?” 瘫子就对主讲出他的难处:“水动的时候,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;我正去的时候,总有别人比我先下去。”因为水动之后,谁先下去,无论患什么病,都会痊愈;所以,直到今天他还是瘫在那里。主耶稣就对他说,“起来,拿你的褥子走吧。”主耶稣关怀地询问瘫子,瘫子就敞开地向主诉说他的难处,主就医治了他。
“我们从哪里买饼给这些人吃?”(六 5)主耶稣看见大批群众向祂走来,就问腓力:“我们从哪里买饼给这些人吃呢?”主当然知道怎样应付这局面,但祂却问腓力,乃是要试验腓力如何应付这局面;而腓力回答:“就是二百银币的饼,叫他们各人吃一点,也是不够的。”然后,祂就行神迹,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,还剩下十二篮的零碎。
“你信入神的儿子么?”(九 35)有一个生来瞎眼的人,主耶稣开了他的眼睛,就被犹太人、法利赛人赶出了会堂。主再次遇见他的时候,就问他:“你信入神的儿子么?”他回答说,“主啊,谁是神的儿子,叫我信入祂?”主说,“你已经看见祂,这和你说话的就是祂。”他说,“主啊,我信。”然后,他就拜耶稣。
“你们在路上争论什么?”(可九 33)因着门徒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,所以主耶稣进了屋子,就问门徒:“你们在路上争论什么?”虽然门徒都不作声,但主耶稣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;所以,主耶稣就坐下来,把十二个门徒都叫来,对他们说,“若有人想要作首先的,他必作众人末后的,作众人的仆役。”
“你们走路彼此交谈的是什么事?”(路二四 17)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之后,有两个门徒离开耶路撒冷,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,彼此谈论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;主耶稣与他们同行,只是他们眼睛被蒙蔽,认不出主来。主就问他们:“你们走路彼此交谈的是什么事?”其中一个名叫革流巴的,对主说,“独有你在耶路撒冷作客,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发生的事么?”其实主耶稣知道耶路撒冷发生了什么事,但祂还是问:“什么事?”
他们就回答:“就是关于拿撒勒人耶稣的事。祂是个人,是个申言者,……祭司长和我们的官长,竟把祂解去定了死罪,钉祂十字架。但我们素来所盼望,要救赎以色列的就是祂。不但如此,……我们中间有几位妇女……说祂活了。”(19~23)主问他们什么事,就是要让他们讲,讲完了,主就说:“申言者所说的一切话,你们的心信靠得太迟钝了。”然后,从摩西和众申言者起,凡经上指着自己的话,主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(25~27)。
为了供应别人,先告诉自己的需要
约翰四章记载,主耶稣与来打水的撒玛利亚妇人谈话;祂的目的是要将活水给撒玛利亚妇人喝。主耶稣为了供应妇人的需要,就先说出祂自己的需要。主对妇人说,“请给我水喝。”妇人就说,“你既是犹太人,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?(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。)”主回答:“你若知道神的恩赐,和对你说请给我水喝的是谁,你必早求祂,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。”妇人说,“先生,你没有打水的器具,井又深,从哪里得活水?”
双方一来一往,就这么谈起来了。主说,“凡喝这水的,还要再渴;人若喝我所赐的水,就永远不渴;我所赐的水,要在他里面成为泉源,直涌入永远的生命。”如果主不先对妇人说“请给我水喝”,而是说“你来打水吗?我这里有活水给你喝”;试想,妇人会向主敞开吗?会与主谈话吗?所以,主在这里沟通的秘诀,乃是借着询问,把自己敞开,说出自己的需要,而叫对方也敞开。你再细读圣经,就发现主耶稣和人沟通时,都是以询问来开头,然后倾听人的回答,借此让人敞开自己,之后祂再对人讲说祂的负担、心里话。
指出人的长处、优点
“看哪,这是个真以色列人,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。”(一 47)
约翰一章记载,主耶稣呼召腓力来跟从祂之后,腓力对拿但业说,“摩西在律法上所写,和众申言者所记的那一位,我们遇见了,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。”当然,腓力这话说得不准确,主耶稣不是从约瑟生的,也不是生在拿撒勒。因着拿撒勒是一个受人藐视的地方,所以拿但业就语带偏见、成见地质问:“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?”腓力就说,“你来看。”主耶稣看见拿但业向祂走来,祂怎么说呢?
主指着拿但业说,“看哪,这是个真以色列人,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。”虽然拿但业讲话很直白,又带有偏见,但主耶稣却点出了他的长处和优点;这使拿但业觉得很希奇,所以他就问主:“你怎么认识我?”主说,“腓力还没有招呼你,你在无花果树底下,我就看见你了。”拿但业就心悦诚服地说, “拉比,你是神的儿子,你是以色列的王。”所以,主在这里沟通的秘诀,乃是指出人的长处、优点;不仅主耶稣是这样,保罗也是这样。
指出人的进步
“因你们的信心格外增长,你们众人每一位彼此相爱的心也一直增加。”(帖后一 3)
帖撒罗尼迦后书是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召会的第二封书信;帖撒罗尼迦召会是一个很新、很年幼的召会,甚至保罗在那里作工不到一个月。然而,保罗在写给帖撒罗尼迦召会的书信里,却特别指出他们的进步;比如,信心格外增长,彼此相爱的心也一直增加。这是顶有意思的。你若仔细读帖前、帖后,就会读出帖撒罗尼迦召会是很新、很野的召会;那时不过才几个月,他们的生活不是很像样。
所以,保罗一再地劝勉、告诫他们:神是圣别的,要过圣别的生话,要禁戒淫乱;这说明,他们中间有淫乱的事,他们是很粗鄙的。然而,保罗却指出他们的进步、称许他们的进步:信心格外增长,爱心一直增加。这就是说,当你的孩子有难处的时候,在你指出他的难处之前,你能不能找出他一两点的长处、一两点的进步来?先讲讲孩子最近哪一方面很有进步,先称许他的进步,先给予鼓励和肯定。最近,我和姊妹在与弟弟家的孩子们沟通的时候,一直在学习、操练一件事,就是在沟通之前,我们自己要先祷告,要先交通;因为要沟通的事,都是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你要向他们指出这些问题,怎么指出呢?你直截了当地指出,他们能接受吗?是不是借着询问,让他们自己讲出来,会更好呢?是不是在指出问题之前,先讲出他们一两点的进步,先给他们一点的肯定呢?而不是劈头盖脸地一下就说出他们消极的一面,这样孩子马上就关闭了。你读读保罗的书信,读读福音书里主耶稣的沟通,都是很有讲究的。
要快快地听,慢慢地说,慢慢地动怒
我们与人沟通,第一件要学的就是听;要快快地听,慢慢地说,慢慢地动怒。不要那么快地动怒、那么快地说,要先询问询问,看看他的心情在哪里,听听他的问题在哪里。为什么人有两个耳朵,却只有一个嘴巴?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;但这对作父母的真难啊!因为你一要开始沟通,肚子里已经装满了一堆要讲的话,就要赶紧说出来,实在很难憋住!然而,劈头盖脑地说出来,那是不管用的;如果孩子向你关闭了,你说什么,他都听不进去的。
所以,我们需要以主耶稣为榜样,学习怎么与人沟通;我越读圣经,就越觉得主耶稣与人沟通的每一方面、每一案例,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,可惜我们从来不向祂学习。我们需要跟主学,以祂为榜样而操练自己,如何与人有好的沟通,特别是与儿女沟通;我们要留意主是怎么询问的、怎么倾听的、怎么说出祂想要说的话。
我们在与儿女沟通之前,能不能先跟主交通交通、祷告祷告,停留在主面前,想一想要跟儿女讲什么、要怎么讲;而在指出他的问题之前,能不能先指出他的进步来,先讲讲他值得被肯定的点,叫他的心能够敞开,然后再询问他,让他自己说出问题来。一旦他自己说出问题来了,差不多就解决了,不需要我们再指出来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。
沟通的内涵:思想、情感、意见看法
思想的交流,使我们知道孩子所想的,也让孩子知道父母所想的。父母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,也要听听孩子的想法。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的时候,可能和你的想法相反,也可能是你不爱听的,但你都不要生气,因为最重要的是孩子愿意向你敞开,让你知道他的想法;这样,你就有机会为他祷告,就有机会再进一步和他沟通。所以,让孩子向你敞开是很重要的。
情感的交流,使儿女领略父母对他们的爱,神对他们的爱,也使他们爱父母、爱神,以达到在爱里的联结。
意见、看法的交流,使我们在一样的心思、一样的意见里,彼此和谐(林前一 10)。父母与儿女的意见、看法可能很不一样,尤其是隔代的人;但最终的目的,乃是要在一样的心思、一样的意见里,彼此和谐。生活、成长的年代不一样,观点、看法就可能不一样;所以,父母要了解儿女的观点,进入他的观点,知道他在想什么,目的不是要强求他与我们有一样的观点,乃是为着能够为他祷告。
父母对于属世、外面事物的观点,应该容许儿女有不一样的观点;但对于重要的事,比如关于信仰、关于圣经的认识、关于主耶稣等,则需要达到一致。因为在无关紧要的事上,争执是没有意义的;比如他的政治理念、他对美国的看法、他对中国的看法等,可能与你不一样,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他跟你一样呢?和你一样就一定是对的吗?
今天,政治人物都在改变,政治观点也都在改变,我们不需要在这些会改变的事上,坚持我们的观点。但我们必须坚持关于信仰、神的话、耶稣基督等,因为这些都是永不改变的。所以,父母需要给儿女一个印象、认知,我们对于圣经、救恩、神的经纶、时代职事的说话等,我们是绝对认定的。这需要借着沟通、交流,才能达到。
沟通的目标:灵里的交通
每次的沟通都要带进祷告,就是灵里与神的交通(林后十三 14,腓二 1)。父母与儿女沟通的过程中,谈一谈就要带进祷告,并且以祷告来结束。祷告是叫我们在灵里与神有交通,也叫我们的沟通是在灵里的。
灵里的交通、生命的交通,带进生命的分赐、生命的供应和生命里的建造(约壹五 16,弗四 16)。父母与儿女的沟通,最终的目标、目的,乃是要带进生命的分赐与供应,带进生命的建造。就如约壹五章所说的,要将生命分赐给他。儿女在成长的过程中,不仅肉身的生命在成长,属灵的生命也要成长,很需要父母将生命分赐给他们。所以,借着祷告,沟通不仅带进父母与儿女的交通,至终更是带进儿女与三一神的交通,叫儿女不仅联于父母,更是联于三一神。沟通的目标,乃是将儿女带到与神联结、交通里。
沟通的途径
虽然现代社会有许多沟通的途径,如电邮、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,都要善加利用,但我们更强调“面对面地沟通”。父母要学习、操练面对面地与儿女沟通,要用上全人的肢体语言,包括以下几点。用耳朵倾听,“快快地听,慢慢地说”(雅一 19)。父母要学习、操练用耳朵专注地倾听儿女的诉说。用眼睛注视(路二二 61)。父母要学习、操练用眼睛注视儿女,聚精会神地看着儿女。现在的小孩与人说话,眼睛都盯着手机,变得不会看着人说话。所以,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,要教他学习看着你的眼睛;因为眼睛是传神的。路加二十二章记载,彼得第三次否认主的时候,立刻鸡就叫了,然后 “主转过身来看彼得,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:今日鸡叫以前,你要三次否认我。他就到外面去痛哭”(61~62)。
彼得第三次否认主的时候,他是望着主的;当主转过身来看他的时候,就四目相交,他就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,顿时他就痛哭了。当时,主耶稣没有对彼得说一句话,却把彼得“看”哭了;在这“看” 里面,传递了很多的信息。首先,传递了主对彼得的爱;其次,传递了彼得对主的爱。
虽然彼得三次否认主,但他在否认主的时候,还是看着主;否则,主转过身看他的时候,他就看不见主转过身来看他了。这说明,他还是爱主的。所以,如果有一天你的儿女否认你了,但在否认你的时候,还看着你,说明还有救、还有盼望;如果他不看你了,即使他不否认你,也很难挽回了。父母需要与儿女眼对眼地互看、相视。
用口询问、复述、表同情、肯定、加强等。我们的口是要来询问、复述、表同情、肯定、加强的,而不是一开头就在数落、定罪、批评、要求儿女,或一直发表自己的想法、高见,而想要说服儿女;乃是借着询问、倾听,而使儿女向我们敞开。我们都需要在这件事上多有学习、多有操练,也要多跟主学;主就在我们里面,作我们的榜样。
用全人投入。我们真的要活到老、学到老,而全人投入学习。我们读祂的话时,要操练与主交通,要学习让主作我们的人位;而在我们与主的交通中,学习如何与儿女沟通、交流。其实学习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个成全,成全我们与主有交通,而让主更多将祂自己作到我们里面,也让主作我们何等的朋友;这样,我们就能成为儿女的朋友,而带领儿女与主有交通,叫主也能成为儿女的朋友。
至终,我们与主的交通,与孩子的交通,就带进孩子与主的交通,带进孩子与众人的交通,叫我们都成为交通的人;不光我们与神的交通没有任何阻隔,我们与孩子的交通也没有任何阻隔;并且,我们在召会生活中,与众圣徒的交通也没有阻隔,完全是敞开的,完全是畅通的。虽然我们会犯错、会失败、会跌倒,但我们愿意敞开、愿意交通,与神敞开交通,与众圣徒敞开交通。借着这样一个沟通的学习,就叫我们成为一个透明的人、透亮的人、交通的人,也成为一个建造召会、建造基督身体的人。
沟通的学习
在圣经里,有太多事例向我们印证,神是一位沟通的神;祂倾听我们,也对我们说当说的话。我们都要向神学习如何与人沟通,神是我们最好的榜样。
人沟通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,但沟通的技能是后天操练习得的;我们都需要学习操练沟通;良好的沟通帮助建立良好的关系,也帮助我们和家人、弟兄姊妹建造起来。一面,沟通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;每个人一生下来就需要与人沟通,一直到我们见主的那一天。然而,沟通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,乃是后天习得的。所以另一面,我们若不学得沟通的技能,就不是一个会沟通的人;我们都需要学习沟通。这就是说,父母需要学习与儿女沟通的技能,使彼此之间能够有良好、通畅的沟通。如果父母与儿女有良好的沟通,不但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关系,也会把儿女引到神面前,而与神有沟通、交流;但如果父母与儿女在沟通上出了问题,就会影响儿女与神的交通,也会影响儿女的召会生活。很多弟兄姊妹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。
和人沟通之前,要先停下来祷告,与神交通。父母在与儿女沟通之前,首先必须要作的,就是先停下来,先有祷告,先与神交通;这一点非常重要,乃是所有沟通技能的基础。无论我们交通了多少沟通的建议、方法、技巧,如果没有作到这一点,就是没有先停下来,没有先祷告,没有先与神好好交通,那所有沟通的建议、方法、技巧就不管用了,就得不到该有的果效。所以,我们必须学习与神有畅通、无阻的交通,而把与孩子沟通的事,先带到主面前,先与主交通,先寻求主当如何行。
关于沟通的学习,其实有很多要学习的,我们先提出三个点:第一,学习听:第二,学习说:第三,产生一个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需求的解决方案。
学习听。首先,我们要学习听;听是很重要的。特别是作父母的,不容易静下心来倾听儿女说话。儿女出了什么事情,通常父母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先听一听,而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先指责、定罪、否定他,然后居高临下地告诉他这个方法、那个方法,要他这样作、要他那样作;似乎儿女只能有耳、不能有口,而父母只需要口、不需要耳。这种沟通上的不对等,怎能产生良好、通畅的沟通呢?
父母要敞开心、倾听,孩子才会敞开心述说。我们要学习听,首先就要学习有一个敞开的心、一个乐意倾听的态度;这样,孩子才会敞开他的心、打开他的口,向我们倾诉,自然就打开了沟通的门。如果父母没有一个敞开的心、一个乐意倾听的态度,只是不吐不快、一味地要孩子听你说一些不明究理、指责、定罪、消极的话,孩子就会关闭他的心、紧闭他的口,什么都不愿意说,自然就关闭了沟通的门。比如,很多时候,父母问:“学校发生了什么事?”孩子答:“没事。”父母问:“今天学了什么?” 孩子答:“没学什么。”孩子的回答,不是 NO,就是 YES,多的他不讲;是不是这样呢?因为他知道你问他的时候,不是真的想听,所以他也不想多说,自然就不会有沟通。所以,父母真的要学习敞开心、倾听。
说接纳性的语言,能让孩子打开心扉,乐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告诉父母。让孩子张开口述说,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接纳他。无论孩子的天性是哪一类型的(随和易带型、害羞退缩型、难带型),都要在爱里接纳;而不要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容易带、那么聪明、那么优秀,就嫌弃自家的孩子,就对孩子讲一些贬抑、数落、憎恶、消极的话,乃要说接纳性的话。换言之,父母接纳儿女,要像主耶稣接纳每一个罪人那样。
如果神不接纳我们这些该死、该灭亡的罪人,我们的结局就是进火湖;所以在接纳上,我们的神是最好的榜样。试想,我们得救以前是什么光景呢?内有罪性,外有罪行,满了贪、欲、傲、气,乃是悖逆的可怒之子;然而,只要我们回转归向神,心里相信主耶稣,口里承认、呼喊主的名,我们就得救了,就与神和好了,就被神接纳了。不仅如此,神还将祂神圣的生命分赐给我们,叫我们成为神的儿女。虽然我们都是神的儿女,但我们的彰显、活出并不像神,仍是有罪的、悖逆的;然而,神还是接纳我们,对我们不离不弃,看我们如同祂眼中的瞳人(申三二 10),乃是祂的奇珍,而正在生机地拯救我们,要把我们变化、模成与祂儿子同样的形像。神既然这样接纳我们,我们是不是也要像神那样接纳自己的孩子?既接纳孩子的优点,也接纳孩子的缺点;让孩子可以照着他的本相来到我们面前,向我们敞开心扉,将自己的感受、心事、想法、需要等,统统向我们倾诉,以致彼此之间的沟通、交流是通畅无阻的。
多说鼓励性的语言;比如“我明白了”、“真的啊”、“嗯”、“有意思”、“给我讲讲”、“继续说,我听着呢”、“你怎么看?”。当孩子乐意向我们诉说他的感受、心事、想法、需要等,我们必须要有回应,且是鼓励性的回应;比如,“哦,我明白了”、“哦,是这么回事,我知道了”、“哦,真的”、“嗯,很有意思”、“你讲的很有趣,我爱听”、“你再跟我讲一讲”、“你继续说,我在听着”、“我觉得不错,你觉得怎样?你怎么看?你有什么想法?你有什么建议?”总之,我们要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向我们倾诉。
我们倾听的目的,不是要告诉孩子怎么解决问题,乃是要与他有一个沟通的过程,与他有一个良好沟通的关系,进而带他来到神面前,与神沟通、交流;不仅带他学会与我们沟通,也带他学会与神沟通,更是带他学会与外人沟通。这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,也是一条父母必须陪同孩子坚持走下去的路。所以,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表达。
积极地倾听,并正确解读孩子的信号,以了解、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;比如,孩子:我的娃娃。家长:娜娜抢走你的娃娃,你很难过,你不喜欢她这样作!孩子:是的。听和听见不一样。有时你听了,但你没有听见,你只是听到一个物理的声音。所以,我们不光要听,还要听见;不光要听他所说的,还要听他所没说的,包括他面部的表情、他的语气、他的神态,甚至他的肢体动作、肢体语言等。
比如,孩子回到家,你说“呀,你今天好像不开心、不喜乐”,孩子说“我没有不喜乐啊,我很高兴啊”;他口里说很高兴,可是你听他的语调、看他面部的表情和动作,明明是不开心、不喜乐啊!所以,我们要积极地、很用心地倾听,听出他所要表达的心声,正确地解读他所发出来的信号,才能真正了解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真实的感受。这很重要。
前面说过,沟通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。比如婴孩,“哭”就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;我们就要积极、用心地倾听。很多第一次作妈妈的,一听孩子哭了,就很着急、很焦虑、不知所措;其实她不需要着急、焦虑,乃是要定下来心,用心倾听孩子的哭声,并正确地解读他的信号,而给予合适的回应。比如,他饿了就喂他吃奶,他渴了就给他水喝,他尿了就换尿片。总之,你要听出他所传达的真正意思,而正确地理解、领会他的感受和需要。
大一点的孩子也是一样。比如,两三岁的幼儿,还不会跟别人分享玩具;当她的娃娃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,就会很不高兴,甚至会大哭。这时你问她,“你怎么不高兴啦?你怎么哭啦?”她可能指着娜娜手上的娃娃,说,“我的娃娃。”这时你要倾听,要正确解读她的话,要说出她真实的感受和需要。你说,“哦,娜娜抢走你的娃娃,你很难过,你不喜欢她这样作!”可惜,有的妈妈既不倾听,也不去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感受,开口就说,“抢走就抢走了,怎么这么小气?”无形中,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。
其实这是一个教导孩子语言、词汇、发表的机会,也是训练孩子情商的机会。两三岁的幼儿,她有感受,但她没有词汇、语言来表达她的感受,她需要从你说出她的感受来学习词汇、语言;比如你说了:不高兴、抢走、难过等词汇,因为正是她当下的经历、感受,所以她马上就学会了这些词汇。如果不在这个情形之下,不是她正在经历的时候,你讲这些词汇都没有用。等下次她抢了别人的娃娃,你再对她说,“你抢了娜娜的娃娃,娜娜会很难过的,她不喜欢你这样作!”她就能理解了。
对小小孩来说,她只需要表达她的感受,而有人理解她,就够了,并不需要有人帮她去把娃娃抢回来。很多时候,小小孩讲完了,有人理解她以后,如果有人拿另一个娃娃给她,并对她说,这个娃娃比那个娃娃还好,她马上就会接过这个娃娃来玩,娃娃被抢的事也就过去了。其实大孩子、大人也是这样。很多时候,你把事情讲完了,得着理解之后,倾听者并没有说什么或作什么,你自己就通了;这说明,倾听者的理解是很重要的。
共情,表同情;积极倾听离不开共情,也就是表同情;共情是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,和他一起感受他所感受的、经历他所经历的。倾听以后,就要共情、表同情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。《十二篮》第一辑第五篇“告诉祂”,说到主耶稣是很容易让人把话语告诉祂的一位,也是能够与人共情、表同情的一位。这是倪弟兄在半个世纪以前写的,写得真好;现在心理学专家、学者也讲共情、同理心,但都没有倪弟兄讲得那么好。可以说,在共情、表同情、同理心上,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主耶稣。
什么是共情、表同情、同理心?一般的定义是积极倾听离不开共情,也就是表同情;共情是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地位、位置上,和他一起感受他所感受的、经历他所经历的。按理论来讲,一个人不小心掉到地窖里去了,然后你同情他,就说,“哦,你掉到地窖里了,你是不是很难受,很冷,很饿啊?”他说,“是的。”你说,“哦,挺可怜的!”然后,你就走了。而同理心的人就会下到地窖里,与你一起感受、经历,那个很难受、很冷、很饿。这样讲很容易,听着也很感动,但有几个人能作得到呢?只有主耶稣作到了。
人有了难处,人有了问题,主耶稣不是高高在上地说,“哦,我知道你很难过;哦,有人欺负你了,你很难过,你很伤心:哦,你现在没工作了。”祂乃是亲自来成为一个人,从神的地位降到人的地位,并且成为一个卑微的人,来与人共情、表同情、同理心。不仅如此,祂经过了钉死、复活、升天,成为赐生命的灵,进到相信、接受祂的人里面;所以,祂是在人的里面,来与人一同感受、一同经历所有的处境、遭遇。这才是真正的共情、表同情、同理心;只有祂才是真正与哀哭的人同哭、与喜乐的人同乐的一位。
所以,为什么我们在与孩子沟通之前,必须先停下来,先有祷告,先与神交通,然后才来倾听孩子的倾诉,才能正确地解读、正确地理解孩子?就是要把自己祷告到灵里,与神是一,才能像主耶稣那样,倒空自己、降卑自己,来倾听孩子的倾诉,而能够正确地解读、真正地理解,也才能有主耶稣那样的心肠,来与孩子共情、表同情、同理心;借此,将孩子带到主面前,让主亲自带领孩子来解决一切的问题。所以,倾听不是为了给出答案、解决问题,乃是为了把孩子引到主面前,让他与主交通,寻求主,求问主,而对主有主观的经历与认识。事实上,很多心理咨询、辅导员,基本上都是倾听,让人尽情地倾诉;这样说一说,难处就过去了。所以,我们真要学习倾听。
学习说。孩子有了问题,遇到了难处,我们需要积极地倾听,但也需要学习说。就如箴言二十五章说,“一句话说得合宜,就如金苹果在银器里。智慧人的责备,在听从的人耳中,好像金耳环和精金的妆饰。”(11~12)这也需要我们先停下来,先有祷告,先与神交通,先与神联结,先与神是一,然后照着灵来说,才能说得合宜,叫人得益处。
不逃避问题,不让问题堆积。之所以会堆积问题,其中一个原因,就是不善于表达、不喜欢表达,特别是华人;本来都是芝麻小事,你不讲,我不讲,问题就越积越大,彼此的隔阂、距离就越大。比如夫妻,姊妹总想弟兄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,但弟兄就是不知道;父母与儿女之间也常是这样,既不善于表达,也不爱表达,问题就越积越大,就越难沟通。所以,我们都要学习如何适当地把问题说出来,而不逃避问题。
告诉对方你的问题,而不猜测。我们都听过这种事例:有时丈夫说一句话或作一件事,让妻子很不高兴;然后丈夫说,“你怎么不高兴了?”妻子说,“没不高兴,就是不想说话。”有的妻子真能忍,三、五天不讲话;甚至过了三十年,丈夫都不知道是什么事,但妻子里面却积了很多事,终于有一天火山爆发了,家庭就破裂了。其实一开始都是很小的事,但就是不肯说、不沟通,以为对方应该猜得到,但对方就是猜不到。所以,我们都要学习把自己被得罪的事,敞开、合宜地告诉对方,而不要让对方乱猜疑。
我们真的要学会沟通;父母对儿女也是一样,要在爱里说真话。为什么有的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,很多事都没办法和孩子沟通?就是因为平常缺少与孩子有好的沟通、交流,彼此都没有把自己心里的话,敞开、合宜地告诉对方,以致父母不了解孩子,孩子也不了解父母,当然彼此的沟通就很不顺畅。所以,敞开、合宜地把问题告诉对方,也很重要。
直接和当事人讲,不去向别人抱怨(太十八 15)。最近我儿子回来,我就跟老二讲老大的事;老二就说,“妈妈,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哥哥?他的事你应该直接对他说啊!”有时,我们在召会里也会这样,不直接和当事人交通,反而跟不相关的人抱怨,结果传来传去,小误会就变成了猜忌,结果破坏了召会生活与身体的建造。所以我们都要学习,当事人的问题要直接和当事人交通,不要去向别人抱怨。如何说,孩子才能听?这不是先天俱有的,乃是后天习得的。(A)当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时,要用“我-信息”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。(B)“我-信息”的构成要素:孩子行为+父母感受+影响父母。这就是说,当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,就要对孩子发出“我-信息”,让孩子知道他有什么疏忽、不当的行为,是父母无法接受的,然后说出父母对这事的感受,以及这事对父母造成了实际、具体的影响。
例一:孩子打断你和朋友的谈话。作妈妈的都有这个经历:当你和姊妹在电话交通,或晨兴的时候,孩子就来找你:妈妈我要喝水,妈妈我要这样、那样,没完没了地打断你。这时候,你要告诉他:“妈妈和阿姨在谈话,你一直打断妈妈(这是孩子不当的行为),妈妈很不开心(这是你的感受),都不能好好把事情谈完(这是所造成的实际影响)。”当然,不是说你对孩子这样说,他就不会再犯了,可能还会再犯,你还得再说。
例二:孩子没有按时回家。比如,初、高中生女孩对妈妈说,“今天学校有活动,可能会晚点回来。” 过了九点半还没回来,妈妈开始担心了;十点了还不回来,打电话也打不通,妈妈心里着急了。到了十点半,孩子回来了,妈妈总算放心了,给她一个拥抱。然而,孩子回来晚了,又不接、打电话,让父母一直担心、着急,这事还得要对付才行。
妈妈可以对孩子说,“都十点半了,你还没有回到家,打你电话不接,又不打电话回家(这是孩子不当的行为),我们好担心,一直为你祷告(这是你的感受),都不敢去睡觉(这是所造成的实际影响)。” 如果我们经常倾听孩子的倾诉,孩子也会倾听你说的“我-信息”,然后她说,“哦,妈妈对不起,我回来晚了,让你担心了,因为路上遇见一个交通事故,塞车了,我手机又没电了,我也很着急。”换言之,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习听,都要学习说。
共赢地解决冲突─产生满足父母和孩子需求的解决方案。当父母与孩子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,就当祷告,用倾听、“我-信息”来交通、解决;如果还不能解决,就要一起协商、一起解决问题、一起寻求一个共赢的解决办法,就是既满足父母需求、又满足孩子需求的一个解决方案。这很重要。
问题冲突,例如(A)你十几岁的孩子,晚上十一点还在听音乐或看手机,搞得你睡不好觉,第二天上班没有精神。(B)你十岁的孩子洗完澡,换洗的衣服、浴巾丢在地上 。(C)你四岁的孩子玩乐高,说好了他要收回到固定的位置上,却常常散了一地。如果孩子屡犯不改,就需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,好好一起交通、一起解决问题。
解决问题、冲突的步骤─父母和孩子一起触及真实的问题,一起动脑、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,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,并付诸实行;这有助于孩子发展思考的能力。换言之,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,不是父母单方面想出来、提出来的,乃是孩子(当事人)一起参与、一起讨论、一起思考、一起协商、一起寻求而得来的。这就是 Brainstorming,对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、思考的能力,是很有助益的。当然,最后还是要一起带到祷告里,这很重要。
(A)确认并界定冲突。(B)找出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。(C)评估备选解决方案。(D)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。(E)执行解决方案。(F)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。
首先,要确定冲突是什么。比方,孩子每天玩完乐高,丢得到处都是,都不收拾,还得妈妈收拾,妈妈很不开心;所以这是一个问题,怎么解决呢?第二,大家坐下来把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。有人在说话的时候,其他人要倾听,不可打断别人的说话;有一个人作记录。每个人都说完了,就有方案一、方案二、方案三等。
第三,一个一个评估大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,是不是大家都能够同意。第四,找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合适的方案。第五,方案确定下来以后,就要切实执行。第六,执行一段时间以后,还要追踪,看看这个方案的绩效如何,是否把冲突、问题解决了。当然,在这整个过程,一定要带到祷告里;凡我们所作的一切,都要把孩子引向神。这一点很重要。
调整、改变自己与儿女沟通的方式。父母对孩子讲话的方式,常常会影响沟通的果效。所以,父母应当听取孩子的谏言,而适当地调整、改变自己沟通的方式。比如,“妈妈,请对我这样说话好吗?” 或是“妈妈,我知道你爱我,我也爱你;对不起,有时候我不听你的话,惹你生气了;不过,让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,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说话方式,你会发现,其实我是很乖的,不信你试试。”希望我们作父母的都能试一试。
请告诉孩子,该怎样作。比如,不要说“不要跑”,请说“在室内要用走的”;或不要说“我告诉你一百遍了,不能往墙上画”,请说“画画要画在纸上”。通常小小孩很爱跑动,特别在儿童聚会的时候,一帮幼儿跑来跑去的;如果你说“别跑别跑”,小小孩并不知道他该怎样。所以,你要说“在室内要用走的”,甚至你要走给他看,或是拉着他的手,说,“来,我们在室内要这样走。”同样地,不要说“我告诉你一百遍了,不要往墙上画”,因为他还是不知道他该画在哪里,所以你要说“画画要画到纸上”。这一点很重要。
请客观,对事不对人。比如,不要说,“你怎么这么不乖,我不是告诉你要把看完的书放回书架上吗?”请说,“看过的书要归还到书架上。”不要针对人,而说孩子不乖;乃要针对事,直接告诉孩子: “看过的书请归还到书架上。”
请避免消极。比如,不要说“别用那样的口气和我说话”,请说“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平静地说话,我才能听清楚你要讲的话“;或不要说“你不穿大衣,就不可以出去玩儿”,请说“你穿好大衣,我们就出去玩儿”。
请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原因。比如,不要说“赶快把大衣捡起来”,请说“把衣服挂起来,以免被踩到”;或不要说“别爬桌子”,请说“桌子是吃饭用的,你可以爬楼梯”。孩子一进来,就把衣服一脱,往地上一丢,就跑了;你不要说“赶快把大衣给我捡起来”,乃要说“你把衣服挂起来,不然别人不小心踩到了,会踩脏的”。同样地,一两岁、两三岁的小小孩爬上桌子时,你要说“桌子是用来吃饭的,你可以爬梯子”。
请具体地告诉孩子,什么部位、什么要求。比如,不要说“你把磁碟都拿脏了”,请说“用手拿磁碟的边缘部分,就不会弄脏磁碟”。
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后果。比如,不要说“不要打娜娜”,请说“你打娜娜,他会很痛的”。要让孩子知道,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后果、感受和影响。
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,请表明你理解孩子背后的情绪。比如,不要说,“你为什么打丽丽,她不是你的朋友吗?你怎么能打她?”请说,“我知道你很生气,但是你不可以伤害丽丽”。要先理解孩子,然后告诉孩子,你这种行为,我不能接受。
请用行动来说明。比如,不要说“你跟我说‘早晨好’”,请说“早晨好,娜娜”。对于害羞退缩的小孩,你对她说“今天你见到阿姨一定要说,早上好”;但你说了半天,到时候,她还是不说。所以你要先作榜样,带头说“阿姨好”,或者大人给她作榜样,先对她说“早晨好,娜娜”,让她可以效法。孩子受不了长篇大论。比如,不要说“现在不可以出去玩球,赶快去读书,一天到晚只知道玩,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,放学回家就看书、复习功课……”,请说“作完功课,复习完老师讲的内容,才可以出去玩球”。作妈妈的最容易长篇大论地念叨,这绝对要避免,因为效果不好;所以要说,“作完功课,复习完老师讲的内容,才可以出去玩。”
请试一试用陈述句,而不用问句。比如,不要说,“赶快洗手吃饭,好吗?”请说“吃饭了,赶快去洗手吃饭”;或不要说,“读完这本书,就去睡觉,好吗?”请说“读完这本书,就去睡觉”。依从型的妈妈最爱用问句,因为她听说要尊重孩子,所以她什么事都问问孩子。尊重孩子是对的,但父母说话是有方式的,就是不要给孩子有机会说“不”。比如,吃饭时间到了,妈妈说“明明啊,要吃饭了,赶快洗手吃饭,好吗?”孩子说不好。比如,睡觉时间到了,妈妈说“读完这本书,就去睡觉,好吗?” 孩子说不好。
请不要羞辱孩子。比如,不要说“你除了哭,还会什么?挺大个男孩真没出息”,请说“我知道你很难过,不过……”。父母切记:不要羞辱孩子。
请给孩子选择的机会。比如,不要说“不可以挑三拣四的,赶快把这件粉色的外套穿上”,请说,
“时间不多了,要穿粉色的外套,还是蓝色的外套?”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,但给她预备一两件作选择就够了,多了反而不好作决定。
请不要用收回妈妈的爱,来惩罚孩子。比如,不要说“如果你不好好吃饭,妈妈就不爱你了”,请说“现在是吃饭时间,专心吃饭”。孩子是不是好好吃饭,与你爱不爱孩子没关系;孩子不好好吃饭,你还是要爱他。所以,你这句话是谎话,你还是爱他,你只是想要吓唬他,其实是不需要的;乃要就事论事,吃饭时间就专心吃饭。
有时孩子需要无声的回应。比如,不要说,“你自己把你最喜爱的玩具弄丢的,哭什么呀!”乃要 “默默地用手抚摸孩子的后背”。就如主耶稣,没有对彼得说什么,只是回头看彼得一眼,彼得就想起主的话:“今日鸡叫以前,你要三次否认我。”然后,彼得就到外面去痛哭了。所以,孩子把心爱的玩具弄丢了,这时候你不用多说什么,其实孩子已经尝到了苦果;因为规则是不应该把玩具带到学校去,他偷偷带去了,破坏规则了,结果玩具丢了,这对他已经造成惩罚了,你就不需要火上浇油地再严责了。这时,你只要摸摸他的后背,表示一点怜悯心、同情心、同理心,表示妈妈理解你的心境,也就好了;但这不是说,妈妈要再买一个给你。不,不能买,这个原则要把握住。别看孩子伤心、难过,就说
“别难过,妈妈明天再给你买一个”,那就完了,就没了原则。所以,我们真要作一个智慧的妈妈。请带孩子一起经历神。比如,不要说“我也不知道怎么办”,请说“哦,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,让我们一起祷告”;或不要说,“妈妈说谎,怎么啦?不可以这样跟妈妈说话,没礼貌!”请说“是啊,神不喜悦人说谎;为妈妈祷告,求主变化妈妈,叫妈妈不再说谎”。带孩子一起经历神,非常重要;孩子到了某个年纪,一定要带他经历神。孩子问你一些事情,我们也真的没有答案,也不知道怎么办,就要让他知道人是何等有限,然后把他带到神面前,说,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,我们一起祷告吧!有时候,孩子发现妈妈说谎,就说“妈妈,你说谎”;妈妈就恼羞成怒说,“我说谎,怎么了?” 甚至还说,“你真没礼貌,你这么跟妈妈讲话啊!”其实我们真的说谎了,孩子真的看到了,我们就应该认罪,说,“是啊,神不喜悦人说谎;你为妈妈祷告,求主变化妈妈,叫妈妈不再说谎!”你看,这就是你与孩子一起经历主;让孩子知道,我们也有犯错的时候,却可以来到神的面前,求神赦免,求神变化我们。
请用主的爱来安慰孩子。比如,不要说,“不就是死了一条鱼吗?哭起来没完没了!”请说“主啊,娜娜的鱼死了,她好难过,求主安慰她的心”。心爱的鱼死了,孩子很难过;如果你说“不就死了一条鱼吗?有什么好哭的”,孩子就会向你关闭。所以,我们真的要有主耶稣的心肠,知道她很难过,就要带进祷告:“主啊,娜娜的鱼死了,她好难过啊,求主来安慰她的心。”并且,还要带她一起祷告,让她学习从主得着安慰。
让孩子学习对主负责。比如,不要说“虽然妈妈没看见,但我知道你在说谎”,请说“妈妈没有看见,但天上的父看见了,你回自己的房间祷告一下,我们再谈”。这样的事,我经历过好几次。有时孩子出来说,“妈妈,我跟主祷告了!”我说,“现在你怎么说?你跟妈妈说,这事是不是你作的?”只要孩子说,“不是我作的!”我就相信他;但有时他说,“妈妈,这是我作的,对不起,我作错了。” 我就原谅他。
请帮孩子建立信心。比如,不要说,“Grace,你怎么那么没出息,跟阿姨讲你的名字,害怕什么?” 请说“你的名字 Grace,乃是恩典的意思,多好听的名字,下次要大声告诉阿姨,她一定会喜欢你的名字”。孩子的信心真是要建立在神的基础上。害羞退缩型的小女孩,通常都不敢自我介绍,就要找机会帮她建立信心,多给她鼓励、加强。
请让孩子经历祷告的力量。比如,不要说,“一个男孩子,天黑有什么可怕的?”请说“如果你害怕天黑,就向主祷告,呼喊主的名,祂就与你同在”。很多孩子都会怕黑,女孩怕黑,男孩也怕黑。这时要对他说,“如果你怕黑,可以跟主祷告!你呼求祂的名,祂就与你同在!”这正是孩子经历主的机会。所以我们要记得,每当有问题、有冲突时,不是责备、避免,而是一个帮助孩子经历主的机会;我们要祷告:“主啊,叫我跟孩子有好的沟通,把孩子带到你面前,帮助孩子经历你,也帮助孩子经历祷告的力量。”
你问孩子:“妈妈跟你在一起的时候,你怕不怕呀?”他说,“不怕!”你说,“那主耶稣跟你在一起,你更不怕了!因为主耶稣比妈妈更有能力,祂是无所不在、无所不能的神”。很多弟兄姊妹的小孩都作见证,他觉得害怕的时候,就一边跑,一边大声喊主耶稣,就不觉得害怕了。这是很真实的经历,我们都要带孩子来经历主。
请用主的话来提醒孩子。比如,不要说“你为什么总是抱怨,我讨厌总抱怨的孩子”,请说“记得主的话怎么说的?要凡事谢恩”。主的话总是言简意赅,一下就把我们从问题里带出来。所以作父母的,不但要学会祷告、与主交通,还要让主的话丰丰富富地住在我们里面;这样,当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时候,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的时候,带领孩子经历主的时候,主的话就会成为我们应时的帮助。
愿主祝福我们和孩子们!